高人无处隐逃真,来傍长松涧底眠
出处:《安庆黄氏松隐》
明 · 王佐(汝学
高人无处隐逃真,来傍长松涧底眠。
几度清风松际起,自将吟响节钧天。
几度清风松际起,自将吟响节钧天。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在松林间的生活情景,充满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
“高人无处隐逃真”,开篇便以“高人”点出主题,这位隐士并非遁世者,而是真正融入自然,与山川共存的智者。“无处隐逃真”则暗示其内心之静,不为外界所扰,追求的是内心的纯净与真实。
“来傍长松涧底眠”,进一步描绘了隐士的生活状态。他选择靠近长松和山涧的地方安寝,这不仅体现了他对自然环境的亲近,也暗示了他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松树常被视为长寿和高洁的象征,而山涧则代表了清幽与宁静,这样的生活环境无疑是对隐逸生活的理想化呈现。
“几度清风松际起,自将吟响节钧天”,这两句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展现了隐士生活中的诗意与自由。清风在松林间轻轻吹拂,不仅带来了凉爽,也激发了隐士内心的灵感,他的吟唱仿佛与天籁共鸣,达到了人与自然、心灵与宇宙的和谐统一。这里,“吟响节钧天”不仅指出了隐士的音乐才华,更寓意着他与天地之间的精神交流,达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隐士生活场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其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在自然中寻找心灵寄托的精神追求。诗中充满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理想生活方式的追求和对精神自由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