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
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
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
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拼音版原文
注释
⑴邶(bèi)风:《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今存十九首。
⑵凯风:和风。一说南风,夏天的风。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凯之义本为大,故《广雅》云:‘凯,大也。’秋为敛而主愁,夏为大而主乐,大与乐义正相因。”
⑶棘:落叶灌木,即酸枣。枝上多刺,开黄绿色小花,实小,味酸。心:指纤小尖刺。
⑷夭夭:树木嫩壮貌。
⑸劬(qú)劳:操劳。劬,辛苦。
⑹棘薪:长到可以当柴烧的酸枣树。
⑺圣善:明理而有美德。
⑻令:善,好。
⑼爰(yuán):何处。一说发语词,无义。寒泉:卫地水名,冬夏常冷。
⑽浚(xùn):卫国地名。
⑾睍睆(xiàn huǎn):犹“间关”,鸟儿宛转的鸣叫声。一说美丽,好看。黄鸟:黄雀。
⑿载:传载,载送。一说句首助词。
翻译
和风煦煦自南方,吹在枣树嫩芽上。枣树芽心嫩又壮,母亲养儿辛苦忙。和风煦煦自南方,枣树成柴风吹长。母亲明理又善良,儿子不好不怨娘。
寒泉之水透骨凉,源头就在浚邑旁。母亲养育儿七个,儿子长成累坏娘。
黄雀婉转在鸣唱,悦耳动听真嘹亮。母亲养育儿七个,难慰母亲不应当。
译文
和风煦煦自南方,吹在枣树嫩芽上。枣树芽心嫩又壮,母亲养儿辛苦忙。
和风煦煦自南方,枣树成柴风吹长。母亲明理又善良,儿子不好不怨娘。
寒泉之水透骨凉,源头就在浚邑旁。母亲养育儿七个,儿子长成累坏娘。
黄雀婉转在鸣唱,悦耳动听真嘹亮。母亲养育儿七个,难慰母亲不应当。
赏析
《邶风·凯风》以凯风吹彼棘心开篇,把母亲的抚育比作温暖的南风,把自己弟兄们小时候比作酸枣树的嫩芽,“丛生的”小嫩芽之所以能够健康成长,全是母亲大人辛勤哺育的功劳。七个儿子一个一个长大成人(材)了,母亲的大恩大德,堪称圣善,儿子却是不孝儿,这就是自责自称,总嫌自己做得还远远不够,与母亲的养育之恩相比,还差得很远很远,无以为报。从第三章开始,作者又以寒泉比母,以黄鸟比子,作进一步的自我批评。寒泉也成为母爱的代称。寒泉在地下流淌,滋养浚人。母亲生养弟兄七人,至今还如此劳苦,让作儿子的如何心安?黄鸟鸣叫得清丽婉转,尚且如此悦耳动听,为什么七个儿子却不能抚慰母亲那颗饱受孤苦的心呢?诗的前二章的前二句都以凯风吹棘心、棘薪,比喻母养七子。凯风是夏天长养万物的风,用来比喻母亲。棘心,酸枣树初发芽时心赤,喻儿子初生。棘薪,酸枣树长到可以当柴烧,比喻儿子已成长。后两句一方面极言母亲抚养儿子的辛劳,另一方面极言兄弟不成材,反躬以自责。诗以平直的语言传达出孝子婉曲的心意。诗的后二章寒泉、黄鸟作比兴,寒泉在浚邑,水冬夏常冷,宜于夏时,人饮而甘之;而黄鸟清和宛转,鸣于夏木,人听而赏之。诗人以此反衬自己兄弟不能安慰母亲的心。《邶风·凯风》各章前二句,凯风、棘树、寒泉、黄鸟等兴象构成有声有色的夏日景色图。后二句反覆叠唱的无不是孝子对母亲的深情。设喻贴切,用字工稳。诗中虽然没有实写母亲如何辛劳,但母亲的形象还是生动地展现出来。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温馨的家庭画面,通过对自然景物和家中母子关系的描述,展现了古人对家庭美德的赞扬。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用风来比喻母亲的教诲,如同清风吹拂着孩子的心灵,使其纯净无暇。棘心夭夭,是形容棘刺丛生,也暗示孩子心性初开,需要母爱的培育和保护。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则继续风的比喻,将母亲的教导比作清风吹拂着干柴,使其得到温暖。这里的棘薪可以理解为孩子们需要成长的养分,凸显了母爱如春风化雨,滋润心田。
“母氏圣善,我无令人”表达了诗人对母亲品德的崇敬和自我反省,认为自己还不足以让他人效仿,只能是母亲美好品质的接受者。
接下来的“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描绘了一幅勤劳的母亲在寒冷的泉水边洗衣,以供养七个孩子的艰辛场景。这里的寒泉不仅是自然环境的写实,也象征了家庭生活中的困顿和母亲承担的重担。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中,黄鸟的歌声美妙,是对母爱之美好的赞誉。黄鸟在古代文化中有吉祥的寓意,它的歌声不仅美丽,而且充满了生命力和希望。
最后,“有子七人,莫慰母心”表达了诗人对于母亲内心牵挂的理解,尽管家中儿女众多,但每个孩子都是母亲心中的宝贝,她们的快乐与否都能影响到母亲的心情。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日常生活场景的细腻描写,展现了古代中华民族对于家庭和谐、母爱无限的崇高道德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