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晚逢三友,身閒爱一丘
出处:《和惠老自上方来住广福寺》
宋 · 袁说友
岁晚逢三友,身閒爱一丘。
喜闻孤锡至,又向白蘋留。
失笑拈花手,无人野渡舟。
个中须具眼,著语待公酬。
喜闻孤锡至,又向白蘋留。
失笑拈花手,无人野渡舟。
个中须具眼,著语待公酬。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岁晚:年末。逢:遇见。
三友:三位好友。
身閒:身处闲暇。
爱:喜爱。
一丘:一个山丘。
孤锡:独行僧人(锡杖是僧人的标志)。
白蘋:白蘋洲,可能指有白色蘋草的水边之地。
留:停留。
失笑:微笑中带有些许意外或自嘲。
拈花:佛教中的一种手势,表示领悟或禅意。
无人:没有其他人。
野渡:野外的渡口。
个中:其中。
须:必须。
具眼:有慧眼。
著语:写下诗句。
公酬:回应你(公,敬称对方)。
翻译
年末时分遇见三位好友,我身处闲暇更爱山丘。欢喜听到独行僧人到来,又在白蘋洲上停留逗留。
不禁微笑想起拈花的手势,野外渡口却无舟可求。
这其中需要慧眼识破,期待你的佳句回应。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袁说友的作品《和惠老自上方来住广福寺》。诗中,诗人表达了在年终岁晚之际,遇到三位好友,自己在闲暇时更偏爱自然的山丘。他欣喜地迎接惠老从寺庙上下来居住在广福寺,还特意提及了白蘋(可能指白色水草或一种植物),表达对自然环境的喜爱。诗人笑言自己在无人欣赏的情境下,独自泛舟野渡,显得有些寂寥。他强调这种境界需要有独特见解的人才能理解,并期待对方能有所回应。
整首诗透露出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淡泊心境。袁说友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己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对隐逸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