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满空山行迹遍,心通万法看经慵
出处:《送朗上人归匡庐》
明 · 林鸿
浮杯渡海寄行踪,归去匡庐若个峰。
月满空山行迹遍,心通万法看经慵。
萝深自识云中寺,秋晚遥寻涧底钟。
共有东林莲社约,寒流石上几时逢。
月满空山行迹遍,心通万法看经慵。
萝深自识云中寺,秋晚遥寻涧底钟。
共有东林莲社约,寒流石上几时逢。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归隐匡庐的情景,充满了禅意与自然之美。首句“浮杯渡海寄行踪”,以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僧人漂泊不定的生活,仿佛他乘着酒杯在海上航行,寻找心灵的归宿。接着,“归去匡庐若个峰”一句,点明了僧人最终选择的栖息地——庐山,用“若个峰”暗示了选择的自由与多样性。
“月满空山行迹遍”描绘了夜晚山中僧人行走的景象,月光洒满寂静的山谷,他的足迹遍及每一处,既展现了僧人的孤独与自由,也寓意着修行之路的漫长与坚定。“心通万法看经慵”则表达了僧人对佛法的深刻理解与内心的宁静,即使面对繁复的经文,也感到无须过多阅读,因为心已通达万物之理。
“萝深自识云中寺,秋晚遥寻涧底钟”两句,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僧人归隐生活的静谧与和谐。深邃的藤萝中隐藏着寺庙,秋日傍晚,僧人沿着溪流探寻钟声的来源,这一场景既体现了僧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也象征着心灵的指引与发现。
最后,“共有东林莲社约,寒流石上几时逢”表达了诗人与僧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对未来的期许。东林莲社是佛教中的一个修道团体,此处借指僧人与诗人的共同信仰与追求。寒流石上,预示着两人虽相隔遥远,但心灵的相遇与交流将如同冬日里的温暖,随时可能发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僧人归隐生活中的禅意与自然之美,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其精神世界的共鸣与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