皎如佩玉上清来,不敢班渠国风变
出处:《句 其一○八》
宋 · 谌祜
屈原离骚芳草遍,召南治世梅先见。
皎如佩玉上清来,不敢班渠国风变。
皎如佩玉上清来,不敢班渠国风变。
注释
屈原:古代诗人,著有《离骚》。离骚:屈原的代表作,长篇抒情诗。
芳草遍:形容景色优美,生机盎然。
召南:古代地区名,与清明政治相关。
治世: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的时代。
梅先见:梅花先于其他花开放,象征政治理想的先驱。
皎如:明亮如玉,比喻高尚纯洁。
佩玉:古人佩戴的玉饰,象征品德高洁。
上清:指神仙居住的高洁之地,也指清明的精神境界。
班渠:古代乐官,这里借指改变音乐风格的人。
国风:古代各地的民歌,这里指传统的音乐风格。
变:改变。
翻译
屈原在《离骚》中赞美了芳草遍地的景象,召南时期,梅花象征着清明政治的到来。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谌祜所作的《句(其一○八)》。诗中,诗人以屈原的《离骚》为引,将芳草与召南(古代地名,与《诗经》中的《召南》篇有关)联系起来,暗示美德和治世之道。"梅先见"可能象征着高洁之士在乱世中显现,如同梅花在寒冬中独放。"皎如佩玉上清来"形容人物的纯洁和高尚,仿佛是从仙界降临,具有超凡的气质。最后两句表达了对这种人格的敬仰,认为这样的典范改变了国家风气,提升了文化品格,但又谦逊地表示不敢与之相比。整体来看,这首诗赞美了高尚人格对于社会的引领作用,充满了对理想道德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