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泽苦猎渔,挈瓶艰挹注
溪口茫茫云,山头重重树。
去年见君时,莺啼花满路。
今年君来过,落花乱无数。
麦秋风正凉,相逢各道故。
君今隐芦墩,为农老朝暮。
入山虽不深,避俗已得趣。
课芸即为诗,劝耕亦寻句。
种秫三十区,陶家备酒具。
竹林有阿咸,时来相亲附。
每于畎亩中,白云聚朋屦。
君诗学襄阳,令人生遐慕。
携家鹿门山,青年竟高步。
缔交我独初,谈心坦怀布。
昔日入中原,邮书当面晤。
航海去复回,屈身为井鲋。
功名付悠悠,不食甘匏瓠。
即今离乱馀,寓公随处寓。
云山异昔时,人物无孑煦。
鞭扑马牛忙,催敲鸡犬惧。
竭泽苦猎渔,挈瓶艰挹注。
读书最萧条,无以供租赋。
况又干戈年,时时求委输!兵连与祸挐,乾坤纷鼓铸。
壮士孰为牺,吾徒皆守兔。
桃源不可期,栗里君小住。
今日偶逍遥,行踪冲罩雾。
迢递到鹿溪,轻车来如骛。
向余索诗编,吟声出韶濩。
理乱了不闻,忧乐复何顾!相对两诗囚,书城搜积蠹。
高歌十宜楼,「南华」生解悟。
明朝送君行,报余须尺素!
鉴赏
此诗《座上赋赠林十》由清代诗人洪繻所作,描绘了送别友人的情景以及对友人隐居生活的向往与感慨。
首联“南风送君来,复欲送君去”,以南风起兴,既表达了友人到来的喜悦,也预示了分别的伤感。接着“溪口茫茫云,山头重重树”两句,通过描绘云雾缭绕的溪口和层层叠叠的树木,营造了一种幽静而略带神秘的氛围,暗示了友人即将前往的隐居之地。
“去年见君时,莺啼花满路。今年君来过,落花乱无数。”这两句对比去年与今年的景象,去年是莺啼花开的生机勃勃,而今年则是落花满地的凋零景象,暗含着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
“麦秋风正凉,相逢各道故。”描述了季节更替,友人相聚的温馨场景,同时也暗示了各自生活状态的变化。
“君今隐芦墩,为农老朝暮。入山虽不深,避俗已得趣。”表达了对友人隐居生活的羡慕与赞美,认为这种远离尘嚣的生活充满了乐趣。
“课芸即为诗,劝耕亦寻句。”说明友人不仅在农事上勤劳,还在诗歌创作上有所追求,体现了其多才多艺的一面。
“种秫三十区,陶家备酒具。”进一步描绘了友人的田园生活,种植粮食酿酒,自给自足,充满诗意。
“竹林有阿咸,时来相亲附。”提到友人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增加了隐居生活的趣味性。
“君诗学襄阳,令人生遐慕。”赞扬友人的诗歌风格,引人遐想,表达了对友人才华的敬仰。
“携家鹿门山,青年竟高步。”描述友人携家带眷,前往鹿门山隐居,年轻时便走上了隐逸之路。
“缔交我独初,谈心坦怀布。”表明诗人与友人初次结交,交谈中彼此敞开心扉,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昔日入中原,邮书当面晤。航海去复回,屈身为井鲋。”回忆过去与友人在中原的交往,以及后来的离散与重逢,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
“功名付悠悠,不食甘匏瓠。”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淡泊态度,认为不应为了追求功名而牺牲个人的幸福。
“即今离乱馀,寓公随处寓。”面对战乱后的社会动荡,友人选择四处游历,寄居他乡。
“云山异昔时,人物无孑煦。”感叹云山景色与往日不同,人物间少了往日的温暖与和谐。
“鞭扑马牛忙,催敲鸡犬惧。”描绘了战乱时期百姓生活的艰辛与恐惧。
“竭泽苦猎渔,挈瓶艰挹注。”反映了战乱导致的资源匮乏,人们生活艰难。
“读书最萧条,无以供租赋。”指出战乱使得读书人生活困顿,无法负担赋税。
“况又干戈年,时时求委输!”强调战乱年代,百姓生活更加艰难,时常需要缴纳赋税。
“兵连与祸挐,乾坤纷鼓铸。”总结了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
“壮士孰为牺,吾徒皆守兔。”表达了对战争中牺牲者的同情,以及自身作为普通人的无奈。
“桃源不可期,栗里君小住。”借用桃花源的故事,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但现实难以实现,建议友人暂时在栗里停留。
“今日偶逍遥,行踪冲罩雾。”描述了诗人与友人偶然相遇,共同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
“迢递到鹿溪,轻车来如骛。”描绘了友人乘坐轻车,前往鹿溪的场景,充满了期待与兴奋。
“向余索诗编,吟声出韶濩。”友人向诗人索要诗集,并吟诵其中的诗句,展现了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理乱了不闻,忧乐复何顾!”表达了诗人对社会政治的漠然态度,以及对个人情感的重视。
“相对两诗囚,书城搜积蠹。”比喻诗人与友人如同囚禁在书海中的诗人,不断探索知识的宝藏。
“高歌十宜楼,「南华」生解悟。”在十宜楼高声歌唱,对《南华经》(庄子的著作)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感悟。
“明朝送君行,报余须尺素!”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约定未来通过书信保持联系。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友人隐居生活的赞美,也有对社会动荡的感慨,以及对友情的珍视,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世界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