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乎,吾不及识子美,诵读遗文泪如洗
出处:《读苏子美文集》
宋 · 郑刚中
嗟乎,吾不及识子美,诵读遗文泪如洗。
公文意气何所似,猛虎负山蛟得水。
或如秋风入松竹,或如春温煦桃李。
文章乃尔人可知,何事亨衢半途止。
定应豪气压凡夫,不学持圆媚唇齿。
孤芳独寄丛林中,安得飘风不狂起。
一杯失举强名之,包裹锋芒扼而死。
天乎天乎庸可问,如子美者使作沧浪之钓民尔。
公文意气何所似,猛虎负山蛟得水。
或如秋风入松竹,或如春温煦桃李。
文章乃尔人可知,何事亨衢半途止。
定应豪气压凡夫,不学持圆媚唇齿。
孤芳独寄丛林中,安得飘风不狂起。
一杯失举强名之,包裹锋芒扼而死。
天乎天乎庸可问,如子美者使作沧浪之钓民尔。
拼音版原文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郑刚中的《读苏子美文集》,表达了对苏轼(子美)才情的深深敬仰和对其命运的感慨。诗人感叹未能亲识苏轼,但通过他的文章感受到其雄浑的意气,犹如猛虎负山、蛟龙得水般磅礴。苏轼的文章风格多变,既有秋风扫过松竹的峻峭,又有春日温暖桃李的柔情。然而,这样的人才却在仕途上遭遇挫折,诗人为此感到惋惜,认为苏轼的豪气不阿流俗,宁愿保持独立,不愿迎合权贵。
诗人将苏轼比作孤独的芬芳之花,栖身于丛林之中,期待能有风云际会,展现其才华。然而现实却是才华被压抑,如同一杯佳酿未能畅饮,锋芒被束缚。最后,诗人无奈地质疑苍天,为何不让像苏轼这样的英才得以施展,只能在困厄中如沧浪渔夫般度过一生。整首诗情感深沉,对苏轼的敬仰与同情交织,展现了对人才命运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