琳师从此唯善看,时时更为通平安
出处:《又题琳师房刘行简给事墨竹》
宋 · 王洋
黄门给事二千粟,日割三牲亦应足。
刘翁食俎厌膻腥,千亩渭川期满腹。
吴人束简如束刍,百钱可了三日厨。
刘翁平生几两屐,可能千亩无赢馀。
独嫌纳腹未可尽,更为挥毫写清峻。
庭空月落千丈长,老柏乔松未高劲。
锦绷稚子置腹中,铁面老人凌远风。
此君族类俱得所,多事索此霜髯翁。
腹饥眼饱徒倥偬,只说饕馋疑作俑。
何以先生日照盘,更看婵娟势飞动。
琳师从此唯善看,时时更为通平安。
刘翁食俎厌膻腥,千亩渭川期满腹。
吴人束简如束刍,百钱可了三日厨。
刘翁平生几两屐,可能千亩无赢馀。
独嫌纳腹未可尽,更为挥毫写清峻。
庭空月落千丈长,老柏乔松未高劲。
锦绷稚子置腹中,铁面老人凌远风。
此君族类俱得所,多事索此霜髯翁。
腹饥眼饱徒倥偬,只说饕馋疑作俑。
何以先生日照盘,更看婵娟势飞动。
琳师从此唯善看,时时更为通平安。
拼音版原文
注释
黄门给事:宫廷小吏。二千粟:微薄的俸禄。
应足:足够。
刘翁:老翁。
食俎:吃肉。
厌膻腥:吃腻了腥味。
期满腹:期待饱食。
束简:整理书籍。
束刍:捆柴。
三日厨:三天伙食。
刘翁平生:老翁一生。
几两屐:俭朴的生活。
无赢馀:难以满足。
纳腹:填饱肚子。
挥毫:提笔写作。
清峻:刚健清峻的诗风。
庭空月落:月色如水。
千丈长:广阔。
未高劲:未显挺拔。
稚子:婴儿。
铁面老人:形容严肃的人。
凌远风:面对远方风霜。
族类俱得所:各得其所。
多事:麻烦。
索此霜髯翁:找来这位白发老翁。
徒倥偬:忙碌。
饕馋:贪吃。
疑作俑:被人误认为始作俑者。
日照盘:饭菜如日光。
婵娟势飞动:佳肴动态诱人。
琳师:法师。
通平安:祈求平安。
翻译
黄门官职虽微薄,每日三餐足够度日。刘翁吃肉吃得腻,期待在渭川拥有大片田地饱食。
吴地人整理书籍如捆柴,一百钱足以维持三天伙食。
刘翁一生俭朴,恐怕千亩田也难填饱他的胃口。
他只嫌肚子尚未填满,又提笔写下刚健清峻的诗篇。
庭院空旷月色如水,老柏松树还未显挺拔。
锦被包裹着婴儿,铁面老人面对远方风霜。
这一族人各得其所,却找来这位白发老翁添麻烦。
腹中饥饿眼中却满足,只因贪吃被人误以为始作俑者。
为何先生的饭菜如日光般照耀,又见佳肴动态诱人。
琳法师,请善待他,常常为他祈求平安。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士大夫的日常生活和内心世界。诗人通过对主人公日常饮食、居住环境以及个人性格特点的刻画,展现了一个安贫乐道、淡泊明志的书生形象。
“黄门给事二千粟,日割三牲亦应足。”这两句描写了主人公的生活状态,虽不富裕但也能自足。黄门指的是朝廷中的官署,给事是官署中负责具体事务的小官,二千粟可能是他的一定收入,而日割三牲则显示了他对待饮食的态度。
“刘翁食俎厌膻腥,千亩渭川期满腹。”这里的“刘翁”应指的是主人公,此处以其名代称。食俎即是饭桌前,对膻腥(即肉类)的厌倦显示了他对物质欲望的超然,而千亩渭川则象征着丰饶和满足。
“吴人束简如束刍,百钱可了三日厨。”这一句是说主人公虽然清贫,但能以少量的钱财维持较长时间的生活,这里的“吴人”可能特指南方某地的人,以他们勤俭著称。
“刘翁平生几两屐,可能千亩无赢馀。”这句话强调了主人公一生节俭,不贪图多余之财。
接下来的诗句则描绘了一种宁静而有序的生活环境,以及主人公对书法艺术的追求和热爱。最后几句“此君族类俱得所,多事索此霜髯翁。”则表达了对于这位老人的敬意,他虽然年迈但仍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整首诗通过对主人公日常生活的描绘和内心世界的展示,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心灵平静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