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箧排宸翰,行衣带御香
风流在东阁,优逸是南阳。
治箧排宸翰,行衣带御香。
裤襦编户暖,扇枕板舆凉。
铃阁留僧饭,书斋著道装。
遗踪寻耿邓,善政法龚黄。
潭净秋收菊,郊平晓坐棠。
未应淹郡国,即是复岩廊。
一息同鹏鸟,重来浴凤皇。
贰卿三十八,羞杀老冯唐。
注释
拜命:接受任命。台席:官署。
扶亲:携亲出行。
东阁:指有才华的地方。
南阳:古代地名,象征悠闲之地。
宸翰:皇家的笔墨。
御香:皇室的气息。
裤襦:平民百姓的衣服。
板舆:简易车。
铃阁:官署中的小楼。
耿邓:古代贤臣。
龚黄:指公正廉洁的官员。
潭净:清澈的潭水。
秋收:秋季丰收。
淹郡国:长期滞留州郡。
岩廊:朝廷的殿堂。
鹏鸟:大鸟,比喻高远的志向。
贰卿:二品官员。
羞杀:使...感到羞愧。
冯唐:古代贤臣,此处表示对比。
翻译
接受任命离开官署,携亲出行显荣光。才情洋溢于东阁,悠闲自在于南阳。
整理行囊满是皇家墨宝,穿着御赐衣物带着香气。
百姓衣裳温暖如春,扇子枕头乘车出行凉爽。
铃阁款待僧人,书斋身着僧侣服装。
追寻先贤耿邓足迹,效法善政如龚黄。
潭水清澈秋收菊花,郊野平静清晨坐在棠树下。
不应久滞于州郡,此行如同回归朝廷殿堂。
如同大鹏展翅,再次归来凤凰池边。
位列二卿已三十八岁,令老冯唐都感到羞愧。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王禹偁所作,名为《送礼部苏侍郎赴南阳》。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以精美的笔触描绘了一位官员赴任南阳的场景,同时也表达了对这位友人的不舍和期盼。
“拜命辞台席,扶亲道更光。”开篇两句,便设定了一个庄重而又温馨的画面。这里的“拜命”指的是官员接受皇帝的命令赴任,而“辞台席”则是离开朝廷的意思,通过“扶亲道更光”,诗人表现了对这位朋友离别时的不舍之情。
接下来的“风流在东阁,优逸是南阳。”两句,描绘了一种悠然自得的情景。“风流”指的是清新雅致的文风,而“东阁”则可能暗示了一种高洁或理想的空间。这里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对苏侍郎赴任南阳后能享受优美生活的期望。
“治箧排宸翰,行衣带御香。”这两句,则描写了官员赴任时所携带的文书和物品。“治箧”指的是整理好文书文件,“排宸翰”则是排列着珍贵的墨宝。而“行衣带御香”,则表明这位官员不仅精神上受到皇恩浩荡的滋润,连所穿的衣物都充满了帝王的馨香。
诗中还有一些细节,如“裤襦编户暖”、“扇枕板舆凉”,则是对日常生活中的温暖和清凉做出的生动描写。这些细节不仅丰富了画面,也体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
“铃阁留僧饭,书斋著道装。”这里的“铃阁”可能指的是寺庙,而“留僧饭”则表现了一种慈善之举。“书斋著道装”,则是对苏侍郎修身养性、追求道德的一种期待。
接下来的几句“遗踪寻耿邓,善政法龚黄。潭净秋收菊,郊平晓坐棠。”则是对苏侍郎到任后能继续留下美好的治绩和文化遗产的期许,同时也描绘了一种宁静自然的生活状态。
诗末的“未应淹郡国,即是复岩廊。一息同鹏鸟,重来浴凤皇。”则表达了对苏侍郎不久后能再次回到朝廷,甚至能够像神仙一样升华的美好愿景。最后,“贰卿三十八,羞杀老冯唐。”则可能是诗人对友人的赞誉之词,或是对友人某种品质的肯定。
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更通过对赴任官员的美好祝愿,表现了一种深厚的情谊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