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无角,蛇有须
出处:《拄杖铭》
宋 · 释慧空
黑似漆,清而癯。
龙无角,蛇有须。
契得之,不自扶。
空老矣,乃用渠。
穿天台,挑衡庐。
涵瀛浡,吞江湖。
山水具,默然无。
突然出,拟则迂。
点须弥,为丘墟。
指墙壁,为文殊。
快荐取,勿踌躇。
是之外,乃无馀。
龙无角,蛇有须。
契得之,不自扶。
空老矣,乃用渠。
穿天台,挑衡庐。
涵瀛浡,吞江湖。
山水具,默然无。
突然出,拟则迂。
点须弥,为丘墟。
指墙壁,为文殊。
快荐取,勿踌躇。
是之外,乃无馀。
鉴赏
这首诗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拄杖”的独特之处与非凡之能。开篇“黑似漆,清而癯”以黑色与清瘦的形象比喻拄杖,暗示其外表的朴素与内在的精炼。接着“龙无角,蛇有须”运用对比手法,将拄杖与龙、蛇进行类比,强调其独特的形态特征。
“契得之,不自扶”一句,通过“契得”(契合)与“不自扶”(无需扶持),赞美拄杖虽看似简单,却能独立支撑,寓意其内在的力量与价值。随后“空老矣,乃用渠”转折,指出虽然拄杖看似平凡,但其作用在晚年更为凸显,暗含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穿天台,挑衡庐。涵瀛浡,吞江湖。”这一连串的动词描绘了拄杖的无所不能,仿佛能够穿越高山、吞纳江海,展现出其超凡脱俗的能力。接下来“山水具,默然无。突然出,拟则迂”则进一步强调拄杖的自然与神秘,即使具备山水之力,却又能保持沉默,等待时机展现其真正的力量。
“点须弥,为丘墟。指墙壁,为文殊。”这两句通过夸张的手法,将拄杖的作用推向极致,无论是高耸的须弥山还是低矮的丘陵,无论是坚硬的墙壁还是智慧的文殊菩萨,都能被其轻松驾驭或转化,体现了拄杖超越常规的神奇能力。
最后,“快荐取,勿踌躇”鼓励人们抓住机会,毫不犹豫地使用拄杖,表达了对行动果断的肯定。“是之外,乃无馀”则强调了拄杖的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意味着除了拄杖,别无他物能与其相媲美。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拄杖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其外在的形态与内在的力量,更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对事物本质的洞察,是一首富有象征意义和启示性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