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言此庆钟双凤,天落其成见两虹
出处:《次韵竹溪中书重脩县桥二首 其二》
宋 · 刘克庄
仲秋鸠僝迄穷冬,钜丽依稀似蔡公。
濡足几年通国病,肯心一片有谁同。
人言此庆钟双凤,天落其成见两虹。
不是坡仙捐宝带,此桥安得往来通。
濡足几年通国病,肯心一片有谁同。
人言此庆钟双凤,天落其成见两虹。
不是坡仙捐宝带,此桥安得往来通。
注释
仲秋:秋季的第二个月,农历八月。鸠僝:古代传说中的神鸟,这里比喻桥的建造者。
蔡公:指蔡邕,东汉名士,以其才华和书法闻名,此处借喻桥的壮观。
濡足:浸湿双脚,形容付出艰辛。
坡仙:苏轼的别称,因其诗文才情出众。
宝带:珍贵的腰带,比喻苏轼曾捐赠的财物。
翻译
从仲秋到深冬,这座桥的壮丽如同蔡公的风采。历经数年,它承载了全国的疾苦,谁能有他那般无私的心肠?
人们说这桥的建成是双凤的福祉,仿佛天降彩虹以示吉祥。
若非像苏东坡那样慷慨捐出宝贝腰带,这桥梁怎能畅通无阻地连接两端。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刘克庄的作品,名为《次韵竹溪中书重脩县桥二首(其二)》。从内容来看,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时事的忧虑和个人心境的孤独感。
"仲秋鸠僝迄穷冬,钜丽依稀似蔡公。" 这两句描绘出一种萧瑟凄凉的季节景象,鸿鹄(即大雁)在空中盘旋,似乎预示着寒冬的到来。而“钜丽”一词则用以形容桥的华美,但这种华美却带有一种遥远和模糊感,似曾经蔡文姬(东汉时期的一位才女)的诗篇。
"濡足几年通国病,肯心一片有谁同。"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疾苦的关切,以及个人的孤独和无奈之情。诗中“濡足”即是涉水的意思,暗喻着诗人对于国家的忧虑和责任感,而“肯心一片”则强调了诗人真挚的感情,但这种情感在周围环境中却找不到共鸣。
"人言此庆钟双凤,天落其成见两虹。" 这两句通过对县桥之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一种对和谐与吉祥的向往和期待。“钟双凤”是古代装饰桥梁的物件,象征着吉庆,而“天落其成见两虹”则形容了天空中出现的美好景象,但这可能只是暂时的。
"不是坡仙捐宝带,此桥安得往来通。" 最后两句诗人借用李白(被誉为“诗仙”)弃珠抛玉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对县桥不仅是物质连接,更承载着文化与历史传承的深刻认识。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象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忧国忧民情怀,以及对于个人生命价值实现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