怜师好事无人见,不把兰芽染褐衣
出处:《题凿石山僧院》
唐 · 罗隐
日夜潮声送是非,一回登眺一忘机。
怜师好事无人见,不把兰芽染褐衣。
怜师好事无人见,不把兰芽染褐衣。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潮声:海潮的声音,象征世事的起伏变化。是非:指世间的纷扰、对错。
登眺:登高远望。
忘机:忘却世俗的机心,指超脱尘世。
怜师:对老师的怜爱。
好事:指老师的善行。
无人见:指老师的善行不被人注意。
兰芽:兰花的幼苗,象征高洁品质。
褐衣:褐色的衣服,这里可能暗指朴素的生活。
翻译
日夜潮汐的声音传递着纷扰与平静,每一次登高远望都让我暂时忘却世俗的心机。我怜惜那位好心的老师,他的善举却鲜有人知晓,他不愿将采集的兰草染色,只为保持本真。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罗隐的《题凿石山僧院》,通过对自然景象和僧院生活的描绘,抒发了诗人的独特情感和哲理。开篇“日夜潮声送是非”,潮水的声音如同世间的纷争不断传来,这里既有对红尘琐事的一种无奈,也隐含着超脱尘俗的愿望。
接着“一回登眺一忘机”,诗人登上高处眺望,一旦心神凝聚,便将一切烦恼抛诸脑后。这两句表达了诗人面对喧嚣红尘时的心境和追求,既有逃避现实的消极情绪,也有超然物外的豁达胸怀。
下片“怜师好事无人见”,这里的“师”可能指的是寺院中的僧侣,“好事”则是对佛法修持的一种赞美之词。诗人感慨于寺院中善举难以为外人所知,显示了他对于佛教文化和精神追求的理解与尊重。
最后“不把兰芽染褐衣”,这是借用了庄子《大宗师》中的典故:“夫子将视乎海者,若使毛嫱野马之流也。”诗中所说的“兰”应是指兰草,古人常以兰喻贤人,此处则暗示寺院僧侣虽身着褐色袈裟,但心性如同兰花一般清洁,不染尘世的污秽。
整首诗通过对凿石山僧院景物的描绘和内心感受的抒发,展现了罗隐特有的禅意和高远情怀,同时也反映出他对于佛法修持的尊崇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