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府海棠梅绿萼,交阴左右当芳春
黄云之根白云蒂,色如蒸栗温且纯。
展转豪家不得出,移来丈室辞埃尘。
老禅摩娑日三四,苍松所化何轮囷。
殉葬将同琐子骨,沙弥薰用戒香新。
西府海棠梅绿萼,交阴左右当芳春。
墨痕湿润少苔藓,虫书鸟迹长逡巡。
英州玲珑似斧凿,天然输尔玉浑沦。
东安旧令见忽夺,十夫难挽如有神。
泣别空王向垢浊,齐奴金谷多青燐。
东安县中富奇石,参天一一斧劈皴。
崆峒穹窿诸石笋,君归何不随车轮。
大峰小峰充囊橐,犹胜钜万未提银。
我闻巴县陈石丈,临行石犀泣江滨。
县中财物尽捆载,石犀独留何不仁。
石丈当时亦爱石,巴县石皆充下陈。
死时尸虫流户牖,石虽在旁如路人。
噫吁嘻,石虽在旁如路人,会见汝卧当荆榛。
匹夫只今尽怀璧,为官自合多奇珍。
石兮好去休酸辛,不久复与高禅亲。
九曜之石尚颠仆,马蹄践踏峨与岷。
裨王苑囿委蔓草,菹醢未足谢吾民。
蛟蜃子孙绝遗种,报施往往勤高旻。
嗟尔一卷何足道,顽冥岂得长锦茵。
鉴赏
这首诗《送蜡石行》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屈大均创作。诗中描绘了对一块即将被送往他处的蜡石的深情告别,以及对蜡石命运的感慨。
首句“峨峨七尺嵩华身”以夸张的手法形容蜡石的庞大体积,仿佛是嵩山华岳的化身,暗示其非凡的自然力量和价值。接着,“峰峦不起已嶙峋”则描绘了蜡石表面的崎岖不平,如同山峰般险峻,体现了其独特的形态美。
“黄云之根白云蒂,色如蒸栗温且纯”两句,通过色彩的对比和比喻,赞美蜡石的颜色如同蒸熟的栗子,既温暖又纯净,展现出蜡石的色泽之美。
“展转豪家不得出,移来丈室辞埃尘”表达了蜡石历经辗转,最终被安置在一个宽敞的室内,远离尘世的喧嚣,象征着它从世俗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
“老禅摩娑日三四,苍松所化何轮囷”则借老和尚抚摸蜡石的动作,以及蜡石与苍松的关联,进一步强调了蜡石的珍贵和独特性。
“殉葬将同琐子骨,沙弥薰用戒香新”暗示蜡石可能被用于某种庄严的仪式或作为陪葬品,体现了其在宗教或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西府海棠梅绿萼,交阴左右当芳春”通过描绘蜡石周围的环境,营造了一种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氛围,预示着蜡石即使离开原地,也能继续绽放生命的光彩。
“墨痕湿润少苔藓,虫书鸟迹长逡巡”表现了蜡石表面的细腻纹理和自然痕迹,强调了其自然美的永恒性和不可复制性。
“英州玲珑似斧凿,天然输尔玉浑沦”将蜡石比作精雕细琢的艺术品,赞美其自然形成的完美形状和质地。
“东安旧令见忽夺,十夫难挽如有神”表达了对蜡石被强行带走的无奈和惋惜,同时也暗示了蜡石拥有超乎寻常的力量和魅力。
“泣别空王向垢浊,齐奴金谷多青燐”通过描述蜡石与佛教僧侣的离别场景,以及其被送往繁华之地的遭遇,反映了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性的矛盾。
“东安县中富奇石,参天一一斧劈皴”再次强调了蜡石的独特价值,以及其在艺术和文化领域的重要性。
“崆峒穹窿诸石笋,君归何不随车轮”表达了对蜡石未来的美好期待,希望它能像其他石头一样,随车轮远行,探索更广阔的世界。
“大峰小峰充囊橐,犹胜钜万未提银”通过比较蜡石与其他物质财富的价值,强调了精神和文化的无价之宝。
“我闻巴县陈石丈,临行石犀泣江滨”引用了一个传说故事,进一步增强了蜡石的神秘色彩和情感深度。
“县中财物尽捆载,石犀独留何不仁”表达了对蜡石被遗弃的同情,以及对人性自私行为的批判。
“石丈当时亦爱石,巴县石皆充下陈”通过对比,揭示了不同人对待蜡石态度的差异,反映了社会价值观的多样性。
“死时尸虫流户牖,石虽在旁如路人”通过描述蜡石主人去世后的凄凉情景,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和物质价值虚幻的感慨。
“噫吁嘻,石虽在旁如路人,会见汝卧当荆榛”最后,诗人发出深沉的感叹,预示着蜡石即使被遗忘,也终将回归自然,与大地融为一体。
整首诗通过对蜡石的描绘和对其命运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人文关怀以及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