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专宜静,为诗亦不应
出处:《东岩寺避暑》
宋 · 刘克庄
若非来寺里,无地避炎蒸。
经雨房基润,依山井气冰。
榻虚凉睡客,松湿滴归僧。
对此专宜静,为诗亦不应。
经雨房基润,依山井气冰。
榻虚凉睡客,松湿滴归僧。
对此专宜静,为诗亦不应。
注释
若:如果。非:不是。
来:来到。
寺:寺庙。
里:里面。
无地:别无他处。
避:避开。
炎蒸:炎热酷暑。
经雨:经过雨水。
房基:房屋基础。
润:滋润。
依山:靠着山。
井气:井水的气息。
冰:冷冽。
榻:床榻。
虚凉:空荡且清凉。
睡客:入睡的客人。
松湿:湿润的松树。
滴归僧:滴落的露水迎接归来的僧人。
对此:面对这样的。
专宜:最适合。
静:静心。
为诗:写诗。
亦不应:也不应该。
翻译
如果不是来到这寺庙中,别无他处能避开炎热酷暑。雨水滋润过后的房屋基础清凉,山边的井水仿佛结了冰般冷冽。
空荡的床榻让凉意沁人心脾,湿润的松树滴下露水,仿佛在款待归来的僧人。
面对这样的宁静,最适合静心,写诗也应该与此心境相符。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炎热夏季中寻找一处清凉之地,避暑的场景。开篇“若非来寺里,无地避炎蒸”两句,表达了在酷热难耐的夏日,只有寺庙才能提供一个避暑的去处。接着“经雨房基润,依山井气冰”写出了寺里的环境:经过雨水的洗礼,房基变得湿润,而依傍山巅的井水则清凉如冰。
第三、四句“榻虚凉睡客,松湿滴归僧”描绘了诗人和寺中僧人的情景。榻,指的是床或是休息的地方,这里形容一个外来的旅客在清凉的床上安然入睡。而“松湿滴归僧”则是写出了僧人在松树下收集着滴落的雨水,或许是在准备晚上的用水,流露出一种宁静与从容。
最后两句“对此专宜静,为诗亦不应”表达了诗人面对这样一番景象,感到心旷神怡,似乎连写诗都成了多余的行为,因为这样的境界本身就是最美的诗篇。
整首诗通过对比热与冷、干燥与湿润、喧嚣与宁静等对立面的描写,展现了寺庙作为一个超脱尘世纷扰的地方,而诗人则在这样的环境中找到了内心的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