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古难合,奄忽不少待
出处:《题文与可墨竹,并叙》
宋 · 苏轼
斯人定何人,游戏得自在。
诗鸣草圣馀,兼入竹三昧。
时时出木石,荒怪轶象外。
举世知珍之,赏会独予最。
知音古难合,奄忽不少待。
谁云生死隔,相见如龚、隗。
诗鸣草圣馀,兼入竹三昧。
时时出木石,荒怪轶象外。
举世知珍之,赏会独予最。
知音古难合,奄忽不少待。
谁云生死隔,相见如龚、隗。
翻译
这个人究竟是谁,能在这游戏中找到自由。他的诗才如同草书大师遗留的风范,又融入了竹子的深邃意境。
他的作品常常充满自然元素,超脱于常人的想象之外。
全世界都知道这价值连城,但欣赏的人中,我最为独到。
知音难觅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转瞬即逝,不容等待。
谁说生死相隔,我们相见就如同龚、隗般难得的知己。
注释
斯人:这个人。定:究竟。
何人:是谁。
游戏:生活/艺术。
得自在:找到自由。
诗鸣:诗才展现。
草圣:草书大师。
馀:遗留。
竹三昧:竹子的意境。
木石:自然元素。
荒怪:超凡。
轶象:超越常规的想象。
举世:全世界。
知珍:知道珍贵。
独予最:我最为独到。
知音:知心朋友。
古难合:难寻。
奄忽:短暂。
不少待:不容等待。
生死隔:生死相隔。
相见:相见。
如龚、隗:如同龚、隗这样的知己。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苏轼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和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诗中通过描绘竹林中的雅集场景,传递出一种超脱世俗、与自然合一的意境。
"斯人定何人,游戏得自在" 表明诗人对于能够理解自己心灵状态的人充满好奇,同时也表达了一种自在自如的情怀。
"诗鸣草圣馀,兼入竹三昧" 描绘了诗人在大自然中寻找灵感,与草木竹石融为一体的境界。这里的“三昧”来自佛教术语,指的是一种超然物外的禅定状态。
"时时出木石,荒怪轶象外" 则形容诗人在自然中寻找灵感,甚至能够从最不起眼的物品中发现美丽和奇特之处。
"举世知珍之,赏会独予最" 表示诗人认为世人都能认识到友谊的宝贵,但真正懂得欣赏这份情谊的人却很少。
"知音古难合,奄忽不少待" 强调了能够相互理解和共鸣的情感是多么珍贵和罕见。
最后两句 "谁云生死隔,相见如龚、隗" 则用历史上著名的忠诚朋友龚自珍与隗永和来比喻,即便是在生与死的界限下,也要像他们那样坚守友谊,保持不渝的关系。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以及对人世间难得的知音之情的赞美,展现了苏轼超脱物外、追求精神自由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