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山秋树旧巢倾,远向江东逐旆旌
陇山秋树旧巢倾,远向江东逐旆旌。
去国梦魂应缭绕,入春喉舌渐分明。
一声警露何惭鹤,百啭迁乔肯让莺。
终日雕笼心不恋,经年丹觜色犹轻。
思归悒悒因成疾,顾主依依尚有情。
死葬小园芳草地,夜来经雨绿苔生。
去国梦魂应缭绕,入春喉舌渐分明。
一声警露何惭鹤,百啭迁乔肯让莺。
终日雕笼心不恋,经年丹觜色犹轻。
思归悒悒因成疾,顾主依依尚有情。
死葬小园芳草地,夜来经雨绿苔生。
注释
陇山:指陇右山地。秋树:秋季的树木。
旧巢倾:旧巢被毁。
江东:长江下游地区。
旆旌:旗帜。
去国:离开国家。
梦魂:梦中的魂魄。
缭绕:环绕,缠绕。
喉舌:比喻言语。
分明:清楚,明白。
警露:警醒的露珠。
惭:感到羞愧。
鹤:白鹤。
迁乔:迁徙到高枝。
肯让:愿意退让。
莺:黄莺。
雕笼:精致的鸟笼。
心不恋:内心无眷恋。
丹觜:红色的喙。
色犹轻:颜色依然鲜亮。
思归:思念回归。
悒悒:忧郁。
成疾:生病。
顾主:回头看主人。
依依:依恋之情。
小园:小花园。
芳草地:长满花草的土地。
绿苔:绿色苔藓。
翻译
陇山秋意浓,老巢已倾覆,飞鸟向江东,追随着旗帜飘扬。离开国都的梦境,魂魄依然萦绕,春天来临,言语逐渐清晰。
警醒的鹤鸣不觉羞愧,百转的莺啼也难相让。
尽管身处雕笼,内心却不留恋,岁月流逝,红嘴色泽依旧轻盈。
思念故乡,忧郁成疾,对主人仍有依恋之情。
死后愿葬于小园芳草地上,夜晚雨水滋润,绿苔滋生。
鉴赏
这首诗是一位宋代文人杨亿的作品,表达了对故人的怀念和对逝去生活的追悼。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鹦鹉的形象,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感慨。
"陇山秋树旧巢倾,远向江东逐旆旌。"
这两句设定了一个萧瑟的秋天景象,陇山的树木因岁月的流逝而倾倒,诗人心中所思念的人或事物如同那些已故的鸟巢,向着遥远的江东飞去。"旆旌"在这里可能指的是古代用以标志尊贵者的旗帜,或是某种荣誉的象征,诗人通过这种比喻表达了对逝者的一种追念和敬仰。
"去国梦魂应缭绕,入春喉舌渐分明。"
这两句则转向内心世界,"去国梦魂"暗示诗人对往昔的思念犹如梦中魂魄难以释怀,而"入春喉舌渐分明"可能是鹦鹉在新春到来时清晰可辨的鸣叫,这里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更新。
以下几句:
"一声警露何惭鹤,百啭迁乔肯让莺。"
"终日雕笼心不恋,经年丹觜色犹轻。"
这些诗句中的"警露"、"惭鹤"、"百啭"等词汇都与鹦鹉的生活状态相关联,表达了诗人对这只鹦鹉的关怀和观察,同时也反映出诗人的孤独和哀伤之情。
"思归悒悒因成疾,顾主依依尚有情。"
在这里,诗人的思念转向故土和亲人,这种强烈的情感甚至影响到了身体健康。而"顾主依依尚有情"则表明了对逝者的深情厚谊,即便逝者已去,但在诗人心中仍然留有不舍。
最后两句:
"死葬小园芳草地,夜来经雨绿苔生。"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安静而又充满生命力的画面,鹦鹉被埋葬于一个充满芳草的小园之中,而在夜晚的细雨滋润下,苔藓也重新焕发了绿意。这不仅是对逝者的纪念,也是诗人对自然和生命周期的一种感悟。
整首诗通过描写鹦鹉和自然景象,以及对故人的思念和追悼,展现了一种深沉的哀愁和对生命流逝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