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言小麦胜西川,雪花落磨煮成玉
出处:《逊往泉城穫麦》
宋 · 苏辙
少年食稻不食粟,老居颍川稻不足。
人言小麦胜西川,雪花落磨煮成玉。
冷淘槐叶冰上齿,汤饼羊羹火入腹。
五年随俗粗得饱,晨朝稻米才供粥。
儿曹知我老且馋,触热泉城正三伏。
田家有信呼即来,亭午驱牛汗如浴。
吾儿生来读书史,不惯田间争斗斛。
今年久旱麦粒细,及半罢休饶老宿。
归来烂熳煞苍耳,来岁未知还尔熟。
百口且留终岁储,贫交强半仓无谷。
人言小麦胜西川,雪花落磨煮成玉。
冷淘槐叶冰上齿,汤饼羊羹火入腹。
五年随俗粗得饱,晨朝稻米才供粥。
儿曹知我老且馋,触热泉城正三伏。
田家有信呼即来,亭午驱牛汗如浴。
吾儿生来读书史,不惯田间争斗斛。
今年久旱麦粒细,及半罢休饶老宿。
归来烂熳煞苍耳,来岁未知还尔熟。
百口且留终岁储,贫交强半仓无谷。
注释
少年:年轻人。食:吃。
粟:小米。
老居:老了居住。
颍川:地名。
不足:不够。
小麦:小麦。
西川:西川地区。
雪花:比喻洁白。
玉:像玉一样。
冷淘:一种凉粉。
槐叶:槐树叶。
汤饼:面食。
羊羹:羊肉汤。
五年:五年。
粗:勉强。
粥:粥。
儿曹:孩子们。
三伏:夏季最热的三个月。
田家:农家。
呼即来:一叫就来。
亭午:正午。
驱牛:赶牛耕地。
读书史:读书学习。
争斗斛:斤斤计较。
久旱:长期干旱。
老宿:老朽。
烂熳:繁多。
苍耳:一种植物。
来岁:明年。
熟:丰收。
百口:全家。
终岁:全年。
贫交:贫穷的朋友。
仓无谷:粮仓空空。
翻译
年轻人只吃稻米不吃小米,老了住在颍川稻米也不够。人们说小麦比西川的好,雪花落下磨成白玉般晶莹。
冷淘用槐叶拌凉粉,牙齿在冰上都能尝出清凉,热汤饼和羊羹温暖了肚子。
五年来随大流勉强吃饱,早晨只能用稻米煮粥。
孩子们知道我又老又嘴馋,正值泉城酷暑三伏天。
农夫有信就立刻赶来,中午赶牛耕作汗水如雨。
我的儿子生来就爱读书,不习惯田间的斤斤计较。
今年长久干旱麦粒细小,收割一半就收工,只求饶过老朽。
回家后满地苍耳烂漫,明年能否丰收还未可知。
全家一年的粮食要储备充足,但贫交的朋友大多粮仓空空。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逊往泉城穫麦》,描绘了诗人晚年在颍川的生活情景。诗中以朴实的语言,展现了农村生活的艰辛与朴素。少年时以稻为主食,老年时稻米不足,转而依赖小麦。诗人描述了吃冷淘槐叶和汤饼羊羹的清凉与温热,反映出生活的简朴与满足。
诗中提到的“五年随俗粗得饱”,表达了诗人五年来顺应农事,勉强填饱肚子的生活状态。然而,即便如此,诗人仍对丰收充满期待,但因干旱导致麦粒细小,只能提前收割。他感慨儿子不习惯田间劳作,自己则在酷暑中辛苦收割,期待来年庄稼能有个好收成。
最后,诗人担忧家庭人口众多,粮食储备不足,即使有贫贱之交,也大多粮仓空空。整首诗通过个人经历,反映了农民生活的艰辛与对丰收的渴望,流露出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