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论宝玉与大弓,茅斋白日飞长虹
出处:《王元琳伯远帖真迹歌》
明 · 胡应麟
自从兵入宣和殿,晋人真迹世罕见。
二王之外尤无闻,胡乃此帖传王珣。
四十二字斗奇绝,字字精芒射天阙。
萧疏逸宕转姿态,牝牡骊黄半明灭。
当年宣武称黑头,谁其大笔东亭侯。
至今江左仅兹帖,如椽恍忽存风流。
铮铮伯远隶书谱,妙迹宣和旷今古。
右军大令俱尘埃,灵光一柱犹蒿莱。
九百馀年秘云笈,暗中神鬼互呵斥。
何论宝玉与大弓,茅斋白日飞长虹。
二王之外尤无闻,胡乃此帖传王珣。
四十二字斗奇绝,字字精芒射天阙。
萧疏逸宕转姿态,牝牡骊黄半明灭。
当年宣武称黑头,谁其大笔东亭侯。
至今江左仅兹帖,如椽恍忽存风流。
铮铮伯远隶书谱,妙迹宣和旷今古。
右军大令俱尘埃,灵光一柱犹蒿莱。
九百馀年秘云笈,暗中神鬼互呵斥。
何论宝玉与大弓,茅斋白日飞长虹。
鉴赏
这首《王元琳伯远帖真迹歌》由明代诗人胡应麟所作,是对王珣《伯远帖》这一珍贵书法作品的赞美与鉴赏。全诗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伯远帖》的独特魅力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
诗中首先提到自宋徽宗时期以来,晋人的真迹作品变得极为稀少,而王珣的《伯远帖》却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接着,诗人对《伯远帖》的字体进行了细致的描述,称其四十二字布局独特,每个字都如同锋利的光芒直射天际,展现出一种萧疏而飘逸的姿态,字形或明或暗,充满变化。
进一步,诗人将《伯远帖》与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右军)和王献之(大令)相提并论,指出这幅作品在书法艺术上的价值超越了他们,犹如一根灵光柱在荒野中依然闪耀。《伯远帖》被秘藏了九百余年,其间经历了无数的变迁与考验,其存在仿佛是神鬼之间的秘密对话。
最后,诗人以夸张的手法形容《伯远帖》的珍贵,称其价值堪比宝玉与大弓,即使在明亮的白天,其光芒也能使茅屋化为长虹,展现出其超凡脱俗的魅力。
整首诗通过对《伯远帖》的细腻描绘和高度评价,不仅展现了该作品在书法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也体现了诗人对于古代文化遗产的深深敬仰与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