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老臞儒十二僧,柴桑醉士肯为朋
出处:《题庐山白莲社十八贤图》
宋末元初 · 方回
六老臞儒十二僧,柴桑醉士肯为朋。
葫芦自与葫芦缠,更要閒人缠葛藤。
葫芦自与葫芦缠,更要閒人缠葛藤。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六老:六个年老的。臞儒:瘦弱的学者。
十二僧:十二位僧侣。
柴桑醉士:柴桑一带的醉汉。
肯:愿意。
为朋:成为朋友。
葫芦:这里可能象征复杂的情况或问题。
自与:自己与。
缠:纠缠。
閒人:闲散的人。
缠葛藤:牵扯琐事。
翻译
六个瘦弱的学者和十二位僧侣,柴桑的醉汉是否愿意成为朋友。葫芦自己与葫芦相互纠缠,还要闲人来牵扯这纷繁的琐事。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友情的热爱。"六老臞儒十二僧"一句,通过具体的人物数量,勾勒出一个充满智慧与宁静的环境,让人联想到一群高僧正襄着禅机或进行深入的学术探讨。"柴桑醉士肯为朋"则描绘了诗人自己或类似之人的形象,这些人可能是文人墨客,喜好在大自然中寻找灵感,与世俗隔绝。
接下来的两句"葫芦自与葫芦缠,更要閒人缠葛藤"则更深入地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的热爱和依赖。葫芦缠绕,象征着事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同时也隐喻着人与自然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閒人"一词,则指那些不忙于世俗纷争,而愿意在自然中寻求心灵寄托之人。
整首诗通过对人物和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精神家园的向往,以及对友情与大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