闸河处处闻铜鼓,愁杀夫差忍饿人
出处:《铜鼓二首》
明 · 林光
铜鼓扶胥旧饱闻,数声催转海门春。
闸河处处闻铜鼓,愁杀夫差忍饿人。
闸河处处闻铜鼓,愁杀夫差忍饿人。
鉴赏
这首明代诗人林光的《铜鼓二首(其二)》以铜鼓为题,描绘了古代战争中铜鼓的使用场景,以及它所蕴含的历史与情感。诗中通过“铜鼓”这一意象,不仅展现了古代军事文化的独特魅力,也隐含了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深沉思考。
首句“铜鼓扶胥旧饱闻”,开篇即点出“铜鼓”这一主题,并提及“扶胥”,暗示了铜鼓在古代海上军事行动中的重要地位。这里的“饱闻”二字,既表达了对铜鼓熟悉之感,也暗含着对过往历史的回顾与感慨。
次句“数声催转海门春”,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铜鼓之声比作催动春天到来的力量,生动地描绘了铜鼓在战场上激昂的节奏,仿佛能唤醒沉睡的大海,赋予其生机与活力。这不仅展现了铜鼓在军事行动中的实际作用,也赋予了它一种超乎寻常的象征意义,即它不仅是战争的工具,更是激励人心、鼓舞士气的象征。
后两句“闸河处处闻铜鼓,愁杀夫差忍饿人”,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这里不仅提到了“闸河”,暗示了战场的广阔与复杂,同时也将视角转向了战争中的普通士兵——“夫差忍饿人”。通过“愁杀”一词,诗人表达了对这些士兵生活艰辛、饱受饥饿之苦的深切同情。这种对比,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丰富,既有对战争场面的宏大描绘,也有对人性深处的关怀与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铜鼓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古代军事文化的特点,还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触及了战争对个体命运的影响,体现了诗人对历史与人性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