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囊与金镜,东逝惊波溺
八月日之五,开卷忽感激。
正当天宝末,抚事坐追惜。
仰思圣明帝,贻祸在肘腋。
杨李盗吏权,贪残日狼籍。
燕戎伺其便,百万奋长戟。
两河连烟尘,二京成瓦砾。
生人死欲尽,揳业犹不息。
肃宗传宝图,寇难连年击。
天地方开泰,铸鼎成继述。
万国哭龙衮,悲思动蛮貊。
自此千秋节,不复动金石。
悲风扬霜天,穗帷冷尘席。
零落太平老,东西乱离客。
往往为余言,呜咽泪双滴。
况当近塞地,哀吹起边笛。
抚几观陈文,使我心不怿。
花萼笑繁华,温泉树容碧。
霓裳烟云尽,梨园风雨隔。
露囊与金镜,东逝惊波溺。
昔闻欢娱事,今日成惨戚。
神仙不可求,剑玺苔文积。
万古长恨端,萧萧泰陵陌。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国朝:唐朝。柳芳历:柳芳编年史。
天宝末:天宝年间末期。
肘腋:身边,比喻要害。
杨李:指杨国忠、李林甫。
燕戎:指安禄山,燕地叛军。
两河:黄河中下游地区。
金石:乐器,代指音乐。
花萼:唐玄宗时的宫殿名。
温泉:骊山温泉。
霓裳:唐代宫廷乐曲。
露囊:古代盛露的器物。
剑玺:象征皇权的剑和玉玺。
泰陵:唐玄宗的陵墓。
翻译
我将探寻唐朝的历史,静静地阅读柳芳的编年史。翻到八月五日那一页,突然间我情绪激昂。
正值天宝末期,面对往事不禁感慨万分。
我仰望圣明的君主,却看到灾祸潜伏在身边。
杨国忠、李林甫窃取官权,贪婪暴虐日益严重。
安禄山窥伺时机,率领百万大军挥舞长矛。
两河地区烽火连天,长安洛阳化为废墟。
生灵涂炭,战乱不止,民生凋敝。
肃宗继承大统,抵御外敌,连年征战。
天下终于安定,国家得以延续。
万国哀悼,悲伤之情震动远方蛮夷。
从此以后,节日不再有音乐声,只有悲凉。
寒风吹过霜天,华丽的帷幕和尘封的座位都显得凄凉。
老去的太平盛世之人,流离失所的难民。
他们常常向我讲述,言语中满含泪水。
更何况身处接近边塞之地,哀伤的笛声在边境响起。
抚摸着桌上的历史文献,心中充满不快。
花萼楼曾见证繁华,温泉池畔绿树依旧。
霓裳羽衣曲已消散,梨园的乐章被风雨阻隔。
过去的金银财宝随江水东逝,令人震惊。
昔日的欢乐往事,如今只剩下悲痛。
神仙难以追寻,宝剑玉玺上已长满青苔。
千古遗恨,唯有泰陵荒草萧瑟。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舒元舆的作品,反映了诗人在安史之乱后对于国家兴衰和个人遭遇的深沉感慨。诗中通过回顾历史事件,抒发了对过去盛世的怀念与失落感,对当前动荡不安局势的忧虑以及对未来前景的担忧。
开篇“将寻国朝事,静读柳芳历”表明诗人正在查阅历史资料,追忆往昔之事,柳芳历可能指的是某种历史记录或档案。紧接着“八月日之五,开卷忽感激”则写出了诗人在特定时刻(八月初五)阅读这些材料时的强烈情感反应。
“正当天宝末,抚事坐追惜”指出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背景,即唐朝天宝年间的末期,这一时期政局动荡,社会矛盾激化。诗人通过“抚事坐追惜”表达了对过去失去的珍贵时光和美好景象的怀念。
接下来的几句“仰思圣明帝,贻祸在肘腋。杨李盗吏权,贪残日狼籍。”则是诗人对于当时统治者的批评,认为统治者没有做到应该做的事情,而是带来了灾难和苦难。杨、李可能指的是安史之乱的主要叛将安禄山和史思明。
“燕戎伺其便,百万奋长戟”写出了战乱频仍的景象,人民不得不拿起武器自卫。随后“两河连烟尘,二京成瓦砾”则描绘了战争带来的破坏和废墟。
“生人死欲尽,揳业犹不息”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切忧虑,即便是活着的人也几乎被压迫至绝望,而那些罪恶却还在继续积累。紧接着“肃宗传宝图,寇难连年击”则指出了唐朝后期的统治者如唐肃宗等人试图恢复国家秩序,但外患不断,战乱不息。
“天地方开泰,铸鼎成继述”可能是对某个时期政局稍有平稳的描述,而“万国哭龙衮,悲思动蛮貊”则又转而表达了对于失去的美好时代和领袖的深切哀思。
诗人随后通过“自此千秋节,不复动金石”表达了对过去历史事件不再重演的愿望,而“悲风扬霜天,穗帷冷尘席”则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凄凉和孤独感。
“零落太平老,东西乱离客”描绘了一种时代的沧桑变迁,以及人们因为战乱而流离失所的苦况。紧接着“往往为余言,呜咽泪双滴”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这些历史事件和个人遭遇的深沉感慨与哀痛。
最后,“况当近塞地,哀吹起边笛”写出了诗人身处边塞之地,对于那些战争和离别的回忆感到悲凉。全诗以“抚几观陈文,使我心不怿”结束,表明诗人通过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来慰藉自己内心的不安与哀愁。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个人感受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于唐朝由盛转衰的深切反思,以及对于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的复杂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