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程授受源流远,广受声名物望均
出处:《呈郭峡州二首 其二》
宋 · 赵蕃
乡来识面苦无因,今日升堂叙所亲。
岂爱潇湘为隐地,故嗟伊洛涴风尘。
周程授受源流远,广受声名物望均。
诏旨已闻班郡绂,徵书看即动蒲轮。
岂爱潇湘为隐地,故嗟伊洛涴风尘。
周程授受源流远,广受声名物望均。
诏旨已闻班郡绂,徵书看即动蒲轮。
注释
乡来:从前。识面:相识。
苦无因:无缘相见。
升堂:在官署。
叙所亲:相聚叙旧。
岂爱:并非爱。
潇湘:湖南潇湘地区,常指隐居之地。
为隐地:作为隐居之处。
故嗟:所以感叹。
伊洛:伊水和洛河,这里代指洛阳,繁华之地。
涴:沾染。
风尘:世俗尘埃。
周程授受:师承传授。
源流远:渊源深远。
声名:声誉。
物望:众望。
诏旨:朝廷命令。
班郡绂:任命为郡守(古代官员的象征)。
徵书:征召文书。
动蒲轮:引发羡慕(古代征召贤士时,常以蒲轮车迎接)。
翻译
当初相识却无缘相见,今日得以在官署相聚叙旧情。并非我偏爱潇湘作为隐居之处,只是感叹伊水洛河沾染了世俗尘埃。
师承和教导的渊源深远,他广泛受到赞誉,名声与期望相符。
已经听说朝廷下达命令,任命他为郡守,征召文书即将引发一片羡慕之声。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赵蕃写给郭峡州的一首酬答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敬仰和对彼此关系的亲近。首句“乡来识面苦无因”回忆了往昔未能常见面的遗憾,接着“今日升堂叙所亲”则描绘了今日得以相见并深谈的喜悦。诗人通过“岂爱潇湘为隐地”暗示郭峡州选择的地方虽然清幽,但他并非只为避世,而是有更高的追求,“故嗟伊洛涴风尘”则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感叹。
“周程授受源流远”一句,将郭峡州的学问渊源追溯到古代儒家的传承,强调其深厚的文化根基。“广受声名物望均”则称赞他在社会上享有广泛的声誉和威望。最后两句“诏旨已闻班郡绂,徵书看即动蒲轮”,传达出朝廷对郭峡州的重视,他的任命书即将下达,显示出他即将步入仕途的荣耀时刻。
整首诗情感真挚,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敬重,也寓含了对郭峡州才华和仕途的期许,体现了宋诗的典雅与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