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人踪迹应如此,飘泊深惭席上珍
出处:《赠无厓上人》
清 · 戴亨
不忍慈眸见世人,烟霞深处寄閒身。
崖悬飞瀑惊风雨,月落深潭聚鬼神。
一指臞禅来鹤听,六时枯偈有云亲。
避人踪迹应如此,飘泊深惭席上珍。
崖悬飞瀑惊风雨,月落深潭聚鬼神。
一指臞禅来鹤听,六时枯偈有云亲。
避人踪迹应如此,飘泊深惭席上珍。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在烟霞深处的僧人形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其超凡脱俗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首句“不忍慈眸见世人”,以慈祥的目光反衬出对尘世的不忍与疏离,暗示了僧人的慈悲心怀和对世俗的超越。接着,“烟霞深处寄閒身”一句,点明了僧人隐居的环境,烟霞缭绕,远离尘嚣,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氛围。
“崖悬飞瀑惊风雨,月落深潭聚鬼神”两句,运用自然景观的壮丽与神秘,进一步渲染了僧人所处环境的幽静与超凡。飞瀑倾泻,风雨交加,深潭中月影沉落,仿佛聚集了天地间的鬼神,既展现了自然界的磅礴气势,也暗喻了僧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一指臞禅来鹤听,六时枯偈有云亲”则通过具体场景的描绘,展现了僧人的修行生活。一指臞禅,可能是指僧人修行时的姿态或某种象征,鹤听则暗示了僧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以及心灵的纯净与高洁。六时枯偈,意指僧人在特定时间诵经,云亲则表达了僧人与自然界的亲密关系,以及修行生活的寂静与虔诚。
最后,“避人踪迹应如此,飘泊深惭席上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僧人生活方式的敬仰与自省。僧人避开尘世的纷扰,独自飘泊于山林之间,这种生活态度让诗人深感敬佩,同时也反思自己是否能像僧人一样,远离世俗的束缚,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整首诗通过对僧人生活的描绘,传达了对超然物外、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