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形天宇间,出处会有役
澹然都无营,百年何由毕。
山林等忧患,轩冕亦戏剧。
我未即归休,师宁便安逸。
王城满豪杰,议论纷黑白。
圣谛第一义,对面谁不识。
师来亦何事,孤月挂空碧。
是身如浮云,安得限南北。
出岫本无心,既雨归亦得。
珠泉有旧约,何年挂瓶锡。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寓形:寄托身体。役:使命或职责。
澹然:淡泊宁静。
毕:结束。
轩冕:官位、荣华。
戏剧:比喻虚幻或不真实。
归休:退休。
师宁:老师怎么能够。
豪杰:杰出人物。
圣谛:佛教最高真理。
孤月:独悬的月亮。
南北:这里指世俗的分别。
出岫:出山。
珠泉:可能指隐居之处的泉水。
翻译
寄身于天地之间,人生总有使命驱使。心境淡泊无欲求,百年生涯如何终。
山林与世事同样忧虑,官位如同一场戏。
我尚未退休,老师怎能安闲?
王都汇聚众多英雄豪杰,言论纷争黑白交错。
佛法最高真理,面对面谁能不晓?
老师来访有何事,只有一轮孤月映碧空。
此身如浮云飘忽,哪里分得南北界限。
出山本无意,风雨过后自回归。
曾有约定在珠泉边,何时能挂锡瓶共游?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苏东坡)创作的,标题为《送小本禅师赴法云》。全诗通过对比和反思,表达了作者对于世俗纷争与精神追求之间的思考,以及对出家人生的理解和赞美。
首句“寓形天宇间,出处会有役”描绘了人在世界中的暂居状态和不可避免的责任感。接着,“澹然都无营,百年何由毕”表达了一种超脱物欲、淡泊明志的人生态度,百年光阴如白驹过隙,不必急于求成。
山林与轩冕(官帽)分别象征着隐逸和功名,但在诗人眼中,这些都只是世间的忧患和戏剧。作者表示自己还未准备好归隐,而是选择继续追寻知识和智慧的道路,通过“师宁便安逸”表达了一种对精神导师的信任与依赖。
王城中的豪杰们议论纷纷,黑白难辨,但在圣谛面前,这些都变得不重要。诗人问道,对面的朋友,为何不识时务、不懂得珍惜眼前的机缘呢?而当师父来临,也许只是偶然的造访,又或者是有更深的意义,孤月悬挂在空中,清冷而碧绿。
“我身如浮云”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生命状态的感慨,而“安得限南北”则是在询问,在这无常的人世间,我们怎能找到真正的归宿。诗人并未有心出岫(即出家),但既然遇到了雨(比喻遭遇困难或悟到真理),那么就顺其自然地回归吧。
最后,珠泉(可能指某个清泉或者禅意)有旧约,这里挂上瓶锡(古代僧人行乞的器具),何年(什么时候)能够实现呢?这不仅是对时间的询问,更是一种对于精神自由和自在的向往。
总体来看,诗中蕴含了苏轼对人生、修养、出世与入世等问题的深刻思考,以及他对佛法的理解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