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蟠虎踞地,永藉藩篱守
出处:《泊府口》
宋 · 陈造
建邺重东南,爰从吴晋后。
镇戍分淮江,心腹运臂肘。
我舟历阳岸,烟外见钟阜。
问名良宾实,南渡此其口。
龙蟠虎踞地,永藉藩篱守。
六朝或易之,戎马辄腾蹂。
铁山此济师,竟致凶渠走。
扼吭傥得要,制敌果何有。
设险务究本,不独计山薮。
任吏所宜择,抚民所宜厚。
孤生恤纬意,南望凝伫久。
深愧行歌人,招邀话佳酒。
镇戍分淮江,心腹运臂肘。
我舟历阳岸,烟外见钟阜。
问名良宾实,南渡此其口。
龙蟠虎踞地,永藉藩篱守。
六朝或易之,戎马辄腾蹂。
铁山此济师,竟致凶渠走。
扼吭傥得要,制敌果何有。
设险务究本,不独计山薮。
任吏所宜择,抚民所宜厚。
孤生恤纬意,南望凝伫久。
深愧行歌人,招邀话佳酒。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建邺:古都南京的别称。吴晋:指东吴和西晋两个历史时期。
淮江:淮河和长江的合称。
心腹:比喻核心地区。
历阳:古代地名,在今安徽和县。
钟阜:指钟山,南京的名胜。
南渡:指历史上南迁或渡过长江的行为。
龙蟠虎踞:形容地势险要,如龙盘虎伏。
藩篱:比喻屏障或防御工事。
戎马:指战争。
济师:集结军队。
凶渠:指敌人。
扼吭:控制要害。
山薮:山林深处。
抚民:治理百姓。
孤生:孤独生活的人。
纬:纬线,引申为民生。
行歌人:边走边唱的歌手。
招邀:邀请。
翻译
建邺城位于东南方,自吴国和晋朝之后成为重镇。军事要塞沿着淮水和长江分布,这里是国家的核心区域,如同手臂和肘部般关键。
我的船行驶在历阳岸边,透过烟雾看见了钟山的轮廓。
询问这里的名称,得知这是南渡的重要通道。
这里是龙盘虎踞之地,永远需要依靠屏障来守护。
六个朝代曾交替更迭,战争频繁,这里多次遭受战火摧残。
铁山曾在此集结军队,最终迫使敌人逃窜。
如果能控制住咽喉要道,制敌取胜自然不在话下。
设立险阻应从根本上考虑,不只是山林之事。
选择合适的官员,善待百姓,是治理的关键。
我深感同情民生疾苦,长久向南凝视。
深深感动于行歌者的吟唱,邀请他们共饮美酒。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造的《泊府口》,他以建邺(今南京)为中心,描绘了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历史变迁。首句强调建邺在东南地区的战略地位,自吴晋以来一直为重镇。接下来描述了建邺如何控制淮江,如同人体的臂肘,关键而有力。
诗人乘舟经过历阳(今安徽和县),远望见钟阜(南京的别称),表达了对名城的敬仰。他询问此地的历史与现实,指出南渡的重要通道。建邺曾是六朝古都,但历经战乱,只有坚固的屏障才能守护。
诗人提到铁山(可能指长江边的防御工事)在此地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迫使敌人退却。他强调设置险阻不仅要考虑地理条件,更要以人为本,选拔贤能官吏,厚待百姓,体现恤民的思想。最后,诗人表达了对过往行者的深深感慨,希望能与他们共饮佳酿,交流情感。
整首诗以建邺的军事、历史和人文为主题,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关注以及对治国方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