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无其事初何恤,自揆于心或未如
出处:《潮阳谒灵山大颠禅师》
宋 · 白玉蟾
天地神祇不可诬,小人君子费分疏。
我无其事初何恤,自揆于心或未如。
岂是大颠留乃服,只闻刺史造吾庐。
谁能脱略形骸外,孟简尚书谩寄书。
我无其事初何恤,自揆于心或未如。
岂是大颠留乃服,只闻刺史造吾庐。
谁能脱略形骸外,孟简尚书谩寄书。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天地:天地神明。诬:欺骗。
小人:品行不端的人。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费分疏:界限分明。
其事:那些事情。
恤:忧虑。
揆:衡量,反省。
如:相同。
大颠:行为放荡不羁。
留乃服:接纳我。
刺史:古代地方行政长官。
造:拜访。
脱略:超脱。
形骸:世俗的束缚,身体和精神。
尚书:古代官职,这里指孟简。
谩:徒然,空洞。
翻译
天地神明不能欺骗,君子小人界限分明。对于无关的事我本无需忧虑,但自我反省可能有所不同。
难道是因为我行为放浪才被接纳,只听说刺史亲自来我家拜访。
谁能超脱世俗的束缚,孟简尚书写信也只是徒劳。
鉴赏
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坚守内心真实的境界。"天地神祇不可诬",开篇便设定了一个高远的道德标准,强调自然和神灵的公正无私,不可轻易指责。这一句也映射出诗人对宇宙万物有一种敬畏之心。
接着"小人君子费分疏",诗人区分了世人的不同品格,小人与君子的差异在于行为的选择和处事的态度。这里的“费分疏”可能暗示,即便是对错的辨别,也需要经过深思熟虑。
“我无其事初何恤,自揆于心或未如”,诗人的内心独白,他没有参与世间纷扰之事,本不应有所顾忌。然而,这种超然物外的态度,也可能是出于一种自我检视的心理状态。
"岂是大颠留乃服,只闻刺史造吾庐",这里“大颠”指的是佛教中的禅师,而诗人却将其与世俗之事相提并论,似乎在探讨内心修为与外界评价之间的关系。这两句也可解读为诗人对社会舆论的一种自嘲。
"谁能脱略形骸外,孟简尚书谩寄书",最后两句则表达了一种逃离世俗束缚、寻求精神自由的心声。这里的“孟简”可能指的是历史上的孟子或其他儒家思想家,而“尚书”则是古代的一部重要典籍。这两者被并置,可能在强调超越世间功名利禄的重要性。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反思,展示了诗人对于个人精神修养与社会责任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通过对宇宙、自然、神灵以及儒家典籍的引用,诗人表达了一种超越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