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荒台森荆杞,蒙笼无上路全文

荒台森荆杞,蒙笼无上路

出处:《阮公啸台
唐 · 包融
荒台森荆杞,蒙笼无上路
传是古人迹,阮公长啸处。
至今清风来,时时动林树。
逝者共已远,升攀想遗趣。
静然荒榛门,久之若有悟。
灵光未歇灭,千载知仰慕。

拼音版原文

huāngtáisēnjīngménglóngshàng

chuánshìrénruǎngōngchángxiàochù

zhìjīnqīngfēngláishíshídònglínshù

shìzhěgòngyuǎnshēngpānxiǎng

jìngránhuāngzhēnjiānjiǔzhīruòyǒu

língguāngwèixiēmièqiānzǎizhīyǎng

注释

荒台:荒废的高台。
森荆杞:荆棘和杞柳丛生。
无上路:无法通行的道路。
古人迹:古代人的踪迹。
阮公:指三国时期的文人阮籍。
长啸:一种抒发情感的长声呼啸。
逝者:去世的人。
升攀:登高。
遗趣:遗留下来的情趣或志向。
静然:安静的样子。
荒榛门:荒芜的榛木门,象征荒废之地。
灵光:喻指古代文化的光辉。
歇灭:消失。
千载:千年。
仰慕:敬仰和怀念。

翻译

废墟上的荆棘藤蔓丛生,道路被遮挡无法上去。
传说这是古人的遗迹,是阮籍曾经长啸的地方。
直到今天清风吹过,仍不时使树林摇动。
逝去的人已经远去,登高而望引发对遗志的遐想。
静静地站在荒芜的榛木门前,长久以来仿佛有所领悟。
那灵光仍未消逝,千年来人们依然景仰怀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荒凉古迹的景象,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遗迹和先贤人物的怀念之情。开篇“荒台森荆杞,蒙笼无上路”两句,设定了一个被杂草和树木所覆盖的废弃台地,没有人迹的荒凉场景。"传是古人迹,阮公长啸处"指出这是一位名叫阮公的人物曾经驻足之地,通过“长啸”来表达他当时的心境或感慨。

接下来的"至今清风来,时时动林树"则是转入现景描写,尽管时代久远,但清风依旧,激起了林间的回响。诗人通过对自然界细微变化的观察,表达了时间流逝和历史变迁的感慨。

“逝者共已远,升攀想遗趣”两句中,“逝者”指代那些已经逝去的人物或时代,而“升攀想遗趣”则是诗人试图通过攀登古迹来寻找和回味过去的乐趣。这不仅表现了诗人的历史情怀,也反映出他对传统文化的尊崇。

随后,“静然荒榛门,久之若有悟”表达了一种在长时间的沉默中逐渐获得某种洞察或觉醒的情感。这个“悟”字,是诗人内心世界的深刻反映。

最后,“灵光未歇灭,千载知仰慕”则是对阮公及其精神遗产的赞颂和崇敬之情。尽管时光流逝,但这份精神的光芒并未消失,诗人表示了自己对于这种崇高品格的长久仰望和追慕。

整首诗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历史人物的怀念,展现了一种超越时间的精神连接和文化传承。

诗句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