孰亲如身在所慎,一病能恼安乐性
出处:《赠儒医卜养正》
金末元初 · 李俊民
孰亲如身在所慎,一病能恼安乐性。
囊中探丸起九死,以其病病人不病。
岂独和扁号神圣,能于鬼手夺人命。
尝闻上医可医国,何不使权造物柄。
囊中探丸起九死,以其病病人不病。
岂独和扁号神圣,能于鬼手夺人命。
尝闻上医可医国,何不使权造物柄。
鉴赏
这首诗《赠儒医卜养正》由金末元初的诗人李俊民创作,通过诗中的内容,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医者高尚品德与卓越医术的赞美与敬仰。
诗中首先提到“孰亲如身在所慎”,这句话表达了对医者责任的重视,强调了医者在治病救人时应谨慎对待每一位患者,如同对待亲人一般。接着,“一病能恼安乐性”则指出疾病对人的身心影响之大,能够破坏原本的安宁与快乐。
“囊中探丸起九死”描绘了医者凭借高超的医术,如同神医华佗一般,能够从生死边缘拯救患者,展现出医者的神奇力量。“以其病病人不病”进一步强调了医者不仅治愈了患者的疾病,也带来了心灵上的慰藉,使患者免受病痛之苦。
接下来,“岂独和扁号神圣,能于鬼手夺人命”是对古代名医扁鹊和华佗的赞誉,同时也表达了对当代医者技艺的肯定,认为他们能够以非凡的手艺挽救生命,甚至在看似不可能的情况下逆转危局。
最后,“尝闻上医可医国,何不使权造物柄”则是对医者角色的更高层次的思考,提出如果医者不仅能够治病救人,还能像治理国家一样,运用智慧与能力来改善社会,那么他们就不仅仅是医者,而是可以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者。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赞美医者的高尚品德与卓越医术,表达了对医者在社会中重要地位的认可,以及对医者能够超越传统角色,成为社会变革推动者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