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栋头雀,百尺凭虚俯寥廓
出处:《行路难六首感事作》
明 · 胡应麟
君不见竿头鸢,乘风浩荡游九天。
君不见栋头雀,百尺凭虚俯寥廓。
君子雌伏安蓬茅,小人雄飞势挥霍。
乞哀中夜如鸺鹠,志意满极惊庸流。
时移事改恶声播,遗臭墦间万夫唾。
君不见公孙张仪称丈夫,至今行乞羞庸奴。
君不见栋头雀,百尺凭虚俯寥廓。
君子雌伏安蓬茅,小人雄飞势挥霍。
乞哀中夜如鸺鹠,志意满极惊庸流。
时移事改恶声播,遗臭墦间万夫唾。
君不见公孙张仪称丈夫,至今行乞羞庸奴。
鉴赏
这首诗以对比的手法,描绘了不同人物在社会中的命运与境遇。开篇“君不见竿头鸢,乘风浩荡游九天。君不见栋头雀,百尺凭虚俯寥廓”通过鸢与雀的对比,形象地展现了强者与弱者的不同命运。鸢翱翔于九天之上,自由自在;而雀虽能飞至百尺之高,却只能俯瞰寥廓,两者境遇大相径庭。
接着,“君子雌伏安蓬茅,小人雄飞势挥霍”进一步深化了这一对比,君子选择隐居,安于平凡,而小人则追求权势,飞扬跋扈。这种对人物性格和生活态度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对于社会阶层差异的深刻洞察。
“乞哀中夜如鸺鹠,志意满极惊庸流”则通过描述一个在夜晚哀求的人,如同鸺鹠(猫头鹰),表达了在社会底层挣扎的个体的无助与痛苦。同时,这句话也暗示了那些志向远大的人,他们的决心和努力足以让平庸之人感到震惊。
“时移事改恶声播,遗臭墦间万夫唾”揭示了社会变迁中,道德败坏的现象会广为人知,最终导致恶名昭彰,被众人唾弃。这不仅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一种批评,也是对个人行为后果的警示。
最后,“君不见公孙张仪称丈夫,至今行乞羞庸奴”以历史人物公孙张仪为例,讽刺了那些曾经风光一时,如今却落魄不堪,甚至不如普通人的现象。这句话不仅增加了诗歌的历史深度,也强化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不同人物命运的对比描绘,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展现了作者对于人生、社会和道德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