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寅举饯觞,佳句联华笺
经理阅再祀,民瘼犹未痊。
将令田里安,须得牧守贤。
畴咨能俾乂,佥曰蓬莱仙。
君侯宽且明,履节金石坚。
吏事素精敏,公心无党偏。
分符膺重寄,为政将奚先。
租赋盍蠲减,狱讼无淹延。
奸黠须禁戢,阨穷当悯怜。
庶销愁叹声,播作谣颂传。
使华闻有命,丹书下日边。
复使兹郡民,鼓舞戴二天。
政成彻丹扆,驿召归甘泉。
嗟予十载间,稠叠同班联。
学馆暨郎省,昕夕相周旋。
喜君驾朱轓,恨我违英躔。
同寅举饯觞,佳句联华笺。
枯肠强搜索,缀缉仅成篇。
拼音版原文
注释
罹:遭受。洚水:泛滥的洪水。
再祀:多次祭祀。
瘼:疾苦。
牧守:地方官员。
蓬莱仙:比喻德高望重的人。
履节:行走的步法,此处指行为举止。
金石坚:形容意志坚定。
公心:公正无私的心。
分符:古代授官的符节。
租赋:租税。
蠲减:免除或减少。
淹延:拖延。
奸黠:狡猾。
阨穷:困厄贫穷。
愁叹:忧虑和叹息。
谣颂:歌谣和颂扬。
华:华丽。
丹书:皇帝的命令。
二天:指皇帝和地方官员。
丹扆:红色的屏风,代指皇宫。
稠叠:众多。
同班联:同事关系。
学馆:学校或教育机构。
郎省:郎官所在的部门。
朱轓:红色的官车。
英躔:杰出人物的行列。
佳句:优美的诗句。
华笺:精致的信纸。
枯肠:形容思绪枯竭。
缀缉:连缀编排。
翻译
天台遭受洪水侵袭,原本平坦的土地几乎成为深渊。经历多次祭祀祈福,百姓的疾苦仍未缓解。
为了使田野安宁,必须挑选贤能的地方官。
众人商议推荐治理能手,都说他是蓬莱仙境的仙人。
您宽容又明智,行事坚定如金石。
您处理政务精细敏捷,公正无私,不偏袒任何一方。
肩负重任,您治理国家应以何为先?
应当减免租税,避免诉讼拖延。
对狡猾之人要严加约束,对困苦之人要给予怜悯。
希望能消除人们的忧愁和叹息,让歌谣传扬开来。
皇上听说您的政绩,命令从京城下达。
使此郡的百姓欢欣鼓舞,敬戴两位天子。
政绩显著,您将被召回朝廷,回到甘泉宫。
我在过去的十年中,与您一同在官场共事。
无论是学馆还是郎署,我们早晚相伴。
欣喜看到您乘坐红色官车,遗憾的是我未能与您同行。
同事们举杯为您饯行,美好的诗句写在华美的信笺上。
我竭尽全力搜寻词汇,勉强凑成这篇诗篇。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许应龙所作,名为《送天台李守》。从诗中可以看出,许应龙对即将离去赴任天台的李守怀有深厚的情感,同时也对李守的才能和品德给予了高度评价。
“天台罹洚水,平陆几成渊。”开篇便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川景象,天台山的溪流蜿蜒曲折,平原之地也因而显得深邃广阔。这里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为下文李守赴任的情境做了铺垫。
“经理阅再祀,民瘼犹未痊。”这两句表达了对天台地区民生疾苦的关切,以及李守即将承担起治理该地的重任。这里的“再祀”可能指的是李守此前在该地区的任职经历,而“民瘼犹未痊”则暗示着李守上次离去时,地方疾苦并未完全得到解决。
“将令田里安,须得牧守贤。”这两句强调了治理一方之责的重要性,以及对贤能官员的渴望。许应龙通过这些词句,间接赞扬了李守的能力和品质。
“畴咨能俾乂,佥曰蓬莱仙。”这里使用了神话传说中的蓬莱仙境作为比喻,形象地表达了对李守治理才能的极高评价。蓬莱山在中国古代神话中被描述为海上三座仙岛之一,常用来比喻美好而遥远的地方。
“君侯宽且明,履节金石坚。”这两句进一步赞扬了李守的品格和执政风范。许应龙将李守的政治原则比作坚不可摧的金石,展现了对其政治理念的认同和敬佩。
“吏事素精敏,公心无党偏。”这两句强调了李守在处理官府事务上的细致入微和公正无私。许应龙通过这些词句,肯定了李守的行政才能和不偏不倚的为人原则。
“分符膺重寄,為政将奚先。”这两句表达了对李守即将赴任天台施政的期望和信心。许应龙希望李守能够继续发扬光大,在新的岗位上取得更好的政绩。
以下几句“租赋盍蠲减,狱讼无淹延。奸黠须禁戢,阨穷当悯怜。”则具体描绘了李守将要面对的治理任务,以及许应龙对于李守能够公正执法、减轻百姓负担和关怀弱势群体的期待。
“庶销愁叹声,播作谣颂传。”这两句通过对比,将诗人自己的忧虑与人们对李守美好政绩的传颂相对照,表达了对李守政绩的认可和赞扬。
“使华闻有命,丹书下日边。复使兹郡民,鼓舞戴二天。”这几句通过描写皇上的命令和李守赴任时民众的欢庆场景,再次强化了对李守治理能力的信赖,以及对其能够带来美好未来的一种期待。
“政成彻丹扆,驿召归甘泉。”这两句则是许应龙对于李守将来的政绩和最终能够平安返回的祝愿。这里的“甘泉”可能暗指李守的家乡或他渴望回归的地方。
最后几句“嗟予十载间,稠叠同班联。学馆暨郎省,昕夕相周旋。”则是许应龙对自己与李守之间情谊的回顾和表达。他们曾经在一起学习、工作,共同度过了很多时光。
“喜君驾朱轓,恨我违英躔。”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李守能够得志于天台而感到高兴,同时也对自己不能与之同行而感到遗憾。
“同寅举饯觞,佳句联华笺。枯肠强搜索,缀缉仅成篇。”这几句则是诗人对于无法完全表达心中的思念和对李守的祝福,以及他在创作此诗时所付出的努力和不易。
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许应龙对友人的深厚情谊,而且也展示了其高超的文学造诣和对当时社会问题的关注。通过对自然景物、人物品德和政治理想的描绘,诗人成功地传达了一种美好的政治愿景以及个人情感之间的交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