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船未已还捉人,劝君漫出城西路
出处:《越溪行》
清 · 彭孙遹
越来溪,公莫渡。
行人隔水呼唤频,舟子掉头不肯顾。
波平如掌帆不前,碧湖澄静生寒烟。
县官封船供应急,经今一月还复然。
公家用物有定数,民间那得知其故。
日日官船进女城,依然船数不加盈。
昨闻大师至,已泊南濠隈。
太守亲自出,平明骑马来。
官来犹自可,兵来烈如火。
弓刀装小舠,人马乘大舸。
越来溪,公莫渡。
捉船未已还捉人,劝君漫出城西路。
行人隔水呼唤频,舟子掉头不肯顾。
波平如掌帆不前,碧湖澄静生寒烟。
县官封船供应急,经今一月还复然。
公家用物有定数,民间那得知其故。
日日官船进女城,依然船数不加盈。
昨闻大师至,已泊南濠隈。
太守亲自出,平明骑马来。
官来犹自可,兵来烈如火。
弓刀装小舠,人马乘大舸。
越来溪,公莫渡。
捉船未已还捉人,劝君漫出城西路。
鉴赏
这首清代彭孙遹的《越溪行》描绘了一幅紧张而矛盾的画面。诗人以溪边的警告开始,"公莫渡",暗示了溪流可能存在的危险或官方的禁令。行人与舟子之间的互动揭示了官府的急切需求和民众的困惑,"呼唤频"与"不肯顾"形成对比,表现出民间对官府行为的不满。
接下来,诗人通过"波平如掌帆不前"和"碧湖澄静生寒烟"的环境描写,渲染出一种宁静而又压抑的气氛,暗示官船频繁使用导致的资源枯竭。他指出官府物资分配的不公,"公家用物有定数,民间那得知其故",揭示了官府与百姓之间的信息不对等。
诗中提到的"大师至"和"太守亲自出"表明了上级官员的到来,然而这并未改变官船频繁进入的现状,"船数不加盈"揭示了官府的贪婪。最后,诗人警告民众"捉船未已还捉人",预示着可能的暴力和恐慌,劝告人们避开城西的危险。
整体来看,《越溪行》以生动的细节和鲜明的对比,揭示了清代社会官民关系的紧张和不公,具有一定的讽刺意味和社会批判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