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不相贷,恩爱从此分
出处:《凶年民有弃子于江者诗以寄哀》
明 · 刘崧
骨肉岂不亲,无食难为恩。
抱子弃水中,哭声吐复吞。
母饥骨髓枯,儿饥眼眶出。
终然两存难,何以共忧恤。
岁月不相贷,恩爱从此分。
我死尚可忍,儿啼那复闻。
儿啼那复闻,江水流浩浩。
不忍回视之,衔悲入秋草。
抱子弃水中,哭声吐复吞。
母饥骨髓枯,儿饥眼眶出。
终然两存难,何以共忧恤。
岁月不相贷,恩爱从此分。
我死尚可忍,儿啼那复闻。
儿啼那复闻,江水流浩浩。
不忍回视之,衔悲入秋草。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在战乱或饥荒年代,母亲因无法提供食物而被迫将孩子遗弃在江中的悲惨场景。诗人刘崧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母爱的深沉与无奈。"骨肉岂不亲,无食难为恩"直接揭示了母亲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她深知骨肉亲情,但在饥饿面前却无法给予孩子生存所需。"抱子弃水中,哭声吐复吞"形象地刻画了母亲弃子时的绝望与心碎,以及孩子的无助与哭喊。
接下来的诗句描述了母亲和孩子面临的极端困境,"母饥骨髓枯,儿饥眼眶出",生动地展现了他们的饥饿状态。诗人感叹即使母子两人最终都难以存活,也无力互相安慰,"终然两存难,何以共忧恤",表达了深深的哀痛。
"岁月不相贷,恩爱从此分",意味着时间无情,母子间的恩情和爱情因为生活的艰难而被迫割舍。最后,诗人以"我死尚可忍,儿啼那复闻"表达自己对无法保护孩子的深深自责,以及听到孩子哭声的痛苦回忆,"儿啼那复闻,江水流浩浩",画面凄凉。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通过细节描绘,让读者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苦难与人性的挣扎,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母爱的伟大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