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时惊坠石,挑处接崩云
出处:《上元三首 其二》
唐 · 韦蟾
举烛光才起,挥毫势竞分。
点时惊坠石,挑处接崩云。
辞异秦丞相,铭非窦冠军。
唯愁残焰落,逢玉亦俱焚。
点时惊坠石,挑处接崩云。
辞异秦丞相,铭非窦冠军。
唯愁残焰落,逢玉亦俱焚。
注释
举烛光:举起烛火照明。才起:刚刚开始。
挥毫:挥笔写字。
势竞分:气势争先恐后地展现。
点时:点画书写时。
惊坠石:形容笔力遒劲,如同石头坠落。
挑处:挑笔的动作。
接崩云:比喻笔势猛烈,如云崩石裂。
辞异秦丞相:秦丞相指李斯,其书法独特。
铭非窦冠军:窦冠军指窦融,他的碑铭很有名。
残焰落:烛火快要熄灭。
逢玉亦俱焚:遇到玉石也会一起被烧毁,寓意时间紧迫,不珍惜就会失去。
翻译
举起烛光刚亮起,挥笔疾书气势竞相展现。点点墨痕如石坠,挑动笔尖仿佛连着崩裂的云。
文辞不同于秦朝的丞相李斯,铭文也不像窦融的冠军碑铭。
只担心烛火残焰落下,碰到玉石也会一同燃烧殆尽。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韦骧的作品,名为《上元三首(其二)》。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诗人在月夜中举烛写作时的心境和情感。
“举烛光才起,挥毫势竞分。”这两句描绘了诗人在明亮的烛光下开始书写,笔锋所至,如同剑气纵横,充满力量和速度。这里的“举烛”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照明,更象征着智慧与创作灵感的点燃。
“点时惊坠石,挑处接崩云。”诗人笔下的墨迹如同天降之石,震撼人心;挑选字句则像是触及云端,高峻入云。这些比喻表达了诗人的书写如同自然界中不可抗拒的力量,充满了动感和张力。
“辞异秦丞相,铭非窦冠军。”这里诗人自比为历史上的秦国丞相李斯和东汉时期的窦宪,以示自己的文笔非凡。李斯以制定《秦律》著称,而窦宪则是因其才华横溢而闻名。
“唯愁残焰落,逢玉亦俱焚。”最后两句透露出诗人对于时光易逝和个人成就可能随之消亡的忧虑。即使是美玉,也有可能在时间的洪流中被毁坏。这是一种对艺术永恒与个人的有限生命长度之间矛盾的深刻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光影、笔墨、历史人物的比喻和自况,展现了诗人对于文学创作的高度自信,同时也流露出了对个人成就可能随时间消逝的忧虑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