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申生不辩遭谗肉,伯俞泣杖何曾辱
恨不同生湘浦中,此身化作苍筤玉。
稚子才生锦苞束,凤梢未展烟霄绿。
可是谁收嶰谷枝,先生已入横吹曲。
秦娥一去几千年,两两随鸾向远天。
綵云落漠无消息,祇有遗恨与世传。
于今笋长摩霄汉,怀湘未识先生面。
月想云疑梦里魂,风号雨泣湘江岸。
波寒七泽烟光乱,洞庭瀰望君山断。
叹尔湘妃共此心,至今斑竹临江见。
我也同为失怙人,俱从少小作穷民。
九泉无路追英魄,千古常悲暗损神。
君不见申生不辩遭谗肉,伯俞泣杖何曾辱。
膝下宁为效死儿,人间不作无情物。
鉴赏
这首《怀湘歌》由明代诗人左国玑所作,以竹喻人,借竹之高洁、坚韧,表达对屈原(怀湘)的深切怀念与敬仰之情。
开篇“近竹先生爱修竹”,点出主题,竹象征着君子之德,先生对竹的喜爱实则表达了对高尚人格的追求与向往。接着“常在深林玩幽独”描绘了竹生长于幽静之地,隐逸而独立的形象,暗喻屈原的高洁品质和孤傲性格。
“恨不同生湘浦中,此身化作苍筤玉。”表达了对屈原的遗憾,未能与其同生于湘水之畔,以竹之身象征屈原的坚贞不屈。接下来“稚子才生锦苞束,凤梢未展烟霄绿”描绘了竹的成长过程,比喻屈原才华初显,但尚未完全展现其伟大。
“可是谁收嶰谷枝,先生已入横吹曲。”这里通过疑问句式,表达了对屈原命运的惋惜,同时暗示屈原虽才华横溢,却最终遭遇不幸,如同竹枝被折断,无法完成其宏伟的音乐篇章。
“秦娥一去几千年,两两随鸾向远天。”描述了屈原离开后,其精神与形象如同凤凰般飞向远方,象征着屈原精神的永恒流传。
“綵云落漠无消息,祇有遗恨与世传。”进一步强调了屈原的离世给世界带来的遗憾与哀伤,其精神与事迹将永远被世人铭记。
“于今笋长摩霄汉,怀湘未识先生面。”转而描写竹笋的生长,象征屈原的精神如同竹笋一般,不断向上,追求高远,同时也表达了对屈原的怀念之情。
“月想云疑梦里魂,风号雨泣湘江岸。”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屈原的思念与哀悼,仿佛月、云、风、雨都在诉说着对他的怀念。
“波寒七泽烟光乱,洞庭瀰望君山断。”描绘了湘江的壮丽景色,以此寄托对屈原的深情厚意,同时也暗示了屈原精神的深远影响。
“叹尔湘妃共此心,至今斑竹临江见。”最后以湘妃与斑竹的典故,表达了对屈原精神的共鸣与敬仰,斑竹作为纪念,见证了屈原的忠诚与高尚。
整体而言,《怀湘歌》通过对竹的描绘,巧妙地融入了对屈原的怀念与敬仰,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与对高尚人格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