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堪分袂后,残月正如钩
出处:《邛州水亭夜宴送顾非熊之官》
唐 · 唐求
寂寞邛城夜,寒塘对庾楼。
蜀关蝉已噪,秦树叶应秋。
道路连天远,笙歌到晓愁。
不堪分袂后,残月正如钩。
蜀关蝉已噪,秦树叶应秋。
道路连天远,笙歌到晓愁。
不堪分袂后,残月正如钩。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寂寞:形容孤独、清冷。邛城:古代地名,今四川邛崃。
寒塘:寒冷的池塘。
庾楼:古代建筑,可能指酒楼或高处的楼阁。
蜀关:蜀地的关隘。
噪:嘈杂,此处指蝉鸣声。
应秋:暗示秋天的到来。
道路:道路。
连天远:形容路途遥远,直通天际。
笙歌:笙和歌声,代指宴乐。
愁:忧愁。
分袂:分离,告别。
残月:即将消逝的月亮。
如钩:形状像弯钩,形容月亮的弧形。
翻译
寂静的邛崃城夜晚,寒冷的池塘映照着庾楼。蜀地的蝉鸣已经响起,秦地的树叶似乎预告着秋天来临。
连绵的道路直通天边,笙歌直到破晓仍带忧愁。
无法忍受离别之后,残缺的月亮就像弯弯的钩子。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夜晚的寂寞景象,诗人在邛城(今四川中部地区)的一座水亭中举行夜宴,送别即将离去的友人顾非熊。全诗以淡远的情怀和清冷的意境表现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寂寞邛城夜,寒塘对庾楼" 这两句开篇便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有些许凄凉的氛围。"蜀关蝉已噪,秦树叶应秋" 通过蝉鸣和树叶的声音强化了季节感和空间感,同时也传达了一种物是人非的哀愁。
"道路连天远,笙歌到晓愁" 这两句则描绘出朋友离别时的路途遥远,以及诗人的心中充满了对友人的思念和不舍。"不堪分袂后,残月正如钩" 最后的两句表达了难以割舍的情感,以及在清冷的月光下,更增添了一份离愁。
整首诗通过对夜晚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和对友人离别情感的深刻抒发,展现出古典诗词中特有的意境美和情感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