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之少年早留心,必不至此犹尘缘
出处:《必竟恁地歌》
宋 · 白玉蟾
我生不信有神仙,亦不知有大罗天。
那堪见人说蓬莱,掩面却笑渠风颠。
七返还丹多不实,往往将谓人虚传。
世传神仙能飞升,又道不死延万年。
肉既无翅必坠地,人无百岁安可延。
满眼且见生死俱,死生生死相循旋。
翠虚真人与我言,他所见识大不然。
恐人缘浅赋分薄,自无寿命归黄泉。
人身只有三般物,精神与气常保全。
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
其气即非呼吸气,乃知却是太素烟。
其神即非思虑神,可与元始相比肩。
我闻其言我亦怖,且怖且疑且擎拳。
但知即日动止间,一物相处常团圆。
此物根蒂乃精气,精气恐是身中填。
岂知此精此神气,根于父母未生前。
三者未常相返离,结为一块太无边。
人之生死空自尔,此物湛寂何伤焉。
吾将矍然以自思,老者必不虚其言。
是我将有可爱业,渠必以此示言诠。
开禧元年中秋夜,焚香跪地口相传。
朅尔行持三两日,天地日月软如绵。
忽然嚼得虚空破,始知钟吕皆参玄。
吾之少年早留心,必不至此犹尘缘。
且念八百与三千,云鹤相将来翩翩。
那堪见人说蓬莱,掩面却笑渠风颠。
七返还丹多不实,往往将谓人虚传。
世传神仙能飞升,又道不死延万年。
肉既无翅必坠地,人无百岁安可延。
满眼且见生死俱,死生生死相循旋。
翠虚真人与我言,他所见识大不然。
恐人缘浅赋分薄,自无寿命归黄泉。
人身只有三般物,精神与气常保全。
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
其气即非呼吸气,乃知却是太素烟。
其神即非思虑神,可与元始相比肩。
我闻其言我亦怖,且怖且疑且擎拳。
但知即日动止间,一物相处常团圆。
此物根蒂乃精气,精气恐是身中填。
岂知此精此神气,根于父母未生前。
三者未常相返离,结为一块太无边。
人之生死空自尔,此物湛寂何伤焉。
吾将矍然以自思,老者必不虚其言。
是我将有可爱业,渠必以此示言诠。
开禧元年中秋夜,焚香跪地口相传。
朅尔行持三两日,天地日月软如绵。
忽然嚼得虚空破,始知钟吕皆参玄。
吾之少年早留心,必不至此犹尘缘。
且念八百与三千,云鹤相将来翩翩。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白玉蟾的《必竟恁地歌》,是一首道教思想浓厚的诗作。诗中表达了诗人对神仙、长生不老以及生命本质的探索和思考。
在这首诗中,诗人最初表示自己不信神仙和大罗天,也不相信蓬莱仙境之类的传说。他怀疑世间所谓的神仙能飞升和长生不死,只是人们的虚幻传言。肉身没有翅膀,怎能飞升?人又怎么可能活到百岁?
诗人随后描述了与一位名为翠虚真人的对话,这位真人告诉他,精神、气和神是维持生命的根本,而这些并非普通的精、气、神,它们源自玉皇之口的涎水、太素烟以及元始之间的神。诗人听后既感到恐惧又有些疑惑。
接着,诗人提到了这三者(精神、气和神)根植于父母未生之前,是一体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决定了人的生死,而这一切对诗人来说似乎是自然而然,无需过多追究。
在最后,诗人决心要有所作为,不愿沉迷尘世。他回忆自己年轻时就有此志向,绝不会至今还迷失在凡尘之中。诗人还提到了八百与三千,这可能是指道家修炼的某些境界或步骤。最后,他形象地描述了云和鹤相伴翱翔的景象。
这首诗反映了宋代道教文化的影响,以及人们对于生命意义、不朽和精神追求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