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得蒲团成烂草,少林枯树也开花
出处:《送邻子为僧》
明 · 王恭
朝捐初服制袈裟,暮扫尘踪便出家。
钵洗维摩溪上月,心依支遁寺前霞。
林端引水时浇枣,雨后烧山学种茶。
待得蒲团成烂草,少林枯树也开花。
钵洗维摩溪上月,心依支遁寺前霞。
林端引水时浇枣,雨后烧山学种茶。
待得蒲团成烂草,少林枯树也开花。
鉴赏
这首明代诗人王恭的《送邻子为僧》描绘了友人出家修行的生活场景。首句“朝捐初服制袈裟”写出了邻子早晨舍弃世俗衣物,换上僧袍的决然,体现了他对佛法的追求。次句“暮扫尘踪便出家”则强调他迅速进入僧侣生活的决心。
第三句“钵洗维摩溪上月”通过维摩溪边月光洗涤僧人的食具,营造出清幽的修行氛围,暗示了僧人的生活简朴而宁静。第四句“心依支遁寺前霞”则以支遁寺的朝霞映照出邻子内心的虔诚和对禅意的向往。
第五、六句“林端引水时浇枣,雨后烧山学种茶”描绘了僧人在自然中劳作的场景,既体现了僧人的日常生活,又寓含了佛教的因果观念和对世间生计的自给自足。
最后一句“待得蒲团成烂草,少林枯树也开花”,以蒲团破旧和枯树开花象征时间的流转和修行的持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恒久修行的期待和对佛法能带来新生的信念。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僧侣生活的日常细节,表达了对出家人坚韧修行的敬佩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