挟妓每过桃叶渡,寻僧重上雨花台
出处:《送谢伯元之金陵》
明 · 徐熥
长江渺渺片帆开,一曲离歌落照催。
挟妓每过桃叶渡,寻僧重上雨花台。
芙蓉古岸犹堪采,禾黍遗宫尽可哀。
不必登高频吊古,六朝王气已成灰。
挟妓每过桃叶渡,寻僧重上雨花台。
芙蓉古岸犹堪采,禾黍遗宫尽可哀。
不必登高频吊古,六朝王气已成灰。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友人即将前往金陵的情景,充满了离别的愁绪与对过往历史的感慨。首句“长江渺渺片帆开”,以长江的辽阔和孤帆的启程,营造出一种开阔而又略带孤独的氛围,预示着离别的开始。接着,“一曲离歌落照催”则通过夕阳西下时分的一曲离歌,进一步渲染了离别时刻的凄美与不舍。
“挟妓每过桃叶渡,寻僧重上雨花台”两句,运用典故,分别提到桃叶渡和雨花台,这些地方在古代文学中常与爱情或隐逸生活相关联,暗示了友人过去在金陵的生活片段,既有风花雪月的浪漫,也有寻求心灵慰藉的宁静。这样的描写,既展现了人物的多面性,也反映了金陵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
“芙蓉古岸犹堪采,禾黍遗宫尽可哀”则将视角转向自然与历史,芙蓉与禾黍,古岸与遗宫,构成了一幅既美丽又充满沧桑的画面。这两句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更蕴含了对历史变迁的深沉感慨,表达了对往昔繁华不再的哀叹。
最后,“不必登高频吊古,六朝王气已成灰”一句,点明了主题,诗人劝慰友人无需过分缅怀过去,因为六朝的辉煌已经逝去,历史的烟尘早已散尽。这不仅是对友人的安慰,也是对历史的一种深刻洞察,体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世事无常的深刻理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离别的情感,以及对历史与自然的深刻思考,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是一首富有哲思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