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来问讯维摩诘,分似家风一瓣香
出处:《赠玉婿时可》
宋 · 杨万里
忠襄先生有贤甥,卢溪先生有贤孙。
只今二十能缀文,超然下笔如有神。
忠襄大节争日月,卢溪清风敌霜雪。
两家不是无家法,何须外人问衣钵。
老夫卧病南溪旁,芙蓉红尽菊半黄。
子来问讯维摩诘,分似家风一瓣香。
只今二十能缀文,超然下笔如有神。
忠襄大节争日月,卢溪清风敌霜雪。
两家不是无家法,何须外人问衣钵。
老夫卧病南溪旁,芙蓉红尽菊半黄。
子来问讯维摩诘,分似家风一瓣香。
翻译
忠襄先生有个贤明的外甥,卢溪先生有个杰出的孙子。如今他二十岁就能撰写文章,下笔如有神助般超凡。
忠襄先生的高尚节操如同日月争辉,卢溪先生的清廉之风堪比霜雪严寒。
两家都有严谨的家风传承,并非需要外人询问衣钵之事。
我这老夫病卧在南溪边,芙蓉花已凋零,菊花半黄半白。
你来探望,就像维摩诘般,带来了我家世代相传的淳朴风气。
注释
忠襄:对某人的尊称。贤甥:有才德的外甥。
卢溪:地名或人名。
贤孙:有出息的孙子。
二十:年龄。
缀文:撰写文章。
超然:非凡出众。
如有神:仿佛有神助。
大节:高尚节操。
争日月:与日月争辉。
清风:比喻清廉之风。
敌霜雪:比霜雪更冷峻。
家法:家族传统。
衣钵:学问或技艺的传授。
卧病:生病。
南溪:南方的溪流。
芙蓉:荷花。
红尽:凋谢殆尽。
菊半黄:菊花半开半落。
维摩诘:佛教人物,此处象征高雅的来访者。
家风:家族风尚。
一瓣香:比喻纯洁的心意或传承的精神。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温馨和谐的家庭画面,充满了对后辈文学才能的赞赏与期待。开头两句“忠襄先生有贤甥,卢溪先生有贤孙”表明两个家族都孕育了才华横溢的晚辈,"二十能缀文"指的是他们年纪轻轻就已经能够写出好文章,而"超然下笔如有神"则形容他们文笔之灵动、天赋。
紧接着,“忠襄大节争日月”与“卢溪清风敌霜雪”两句,通过比喻手法,强调了这两个家族的后辈不仅在文学上有所成就,而且在品格和气节上也能够与自然界的壮丽景象相媲美。"大节争日月"形容的是他们的高尚品质仿佛能与日月争光,而"清风敌霜雪"则描绘了他们如同清新之风,能与严冬的霜雪相抗衡。
随后,“两家不是无家法”表明这两大家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承和教育方法。"何须外人问衣钵"一句,则意味着这样的家族根本不需要他人的评价或是询问,因为他们的才华与品德已经显而易见。
诗中接着转向个人经历,“老夫卧病南溪旁”表达了诗人因病卧床,身处偏远之地。"芙蓉红尽菊半黄"则是对周遭景色的描绘,芙蓉(荷花)已经盛开,而菊花则只开放了一半,透露出时序的流转和诗人静谧的生活状态。
最后,“子来问讯维摩诘”表现了晚辈对长辈健康状况的关心与询问。"分似家风一瓣香"则意味着即使是在简单的交流中,也能感受到家族文化的芬芳和传承,这种文化气息如同香气一般,弥漫而不失其本真。
整首诗通过对家庭美德、文学才能以及家族文化传承的赞颂,展现了一个温馨、充满希望与期待的家庭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