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州聚铁错方成,棘地荆天未易行
出处:《吊博民叠前韵寄云叟》
清末民国初 · 郑国藩
六州聚铁错方成,棘地荆天未易行。
殃到池鱼谁止火,魂归辽鹤倍伤情。
劳心抚字循良在,触目疮痍感慨生。
我亦曾经忧患后,罗浮远望一怀倾。
殃到池鱼谁止火,魂归辽鹤倍伤情。
劳心抚字循良在,触目疮痍感慨生。
我亦曾经忧患后,罗浮远望一怀倾。
鉴赏
这首诗是清代末年至近现代初的郑国藩所作,名为《吊博民叠前韵寄云叟》。诗中描绘了社会动荡、民生艰难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现状的忧虑。
首联“六州聚铁错方成,棘地荆天未易行”,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社会的混乱与动荡,如同六州之铁被熔铸成乱世的象征,而“棘地荆天”则形象地展示了荒凉、艰难的环境,暗示了社会的不稳定和人民生活的困苦。
颔联“殃到池鱼谁止火,魂归辽鹤倍伤情”,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将无辜的百姓比作池中的鱼,面对灾难无处可逃,表达了对无辜受难者的同情;“辽鹤”则象征着远方或理想中的宁静生活,与现实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情感的冲击力。
颈联“劳心抚字循良在,触目疮痍感慨生”,转而表达了一种对社会道德和治理的反思。尽管存在一些善良和公正的行为,但面对遍地的苦难和创伤,人们内心充满了感慨和无奈,体现了诗人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和对改善现状的渴望。
尾联“我亦曾经忧患后,罗浮远望一怀倾”,诗人自述经历忧患之后,对远方的罗浮山(此处可能象征着理想之地或心灵的寄托)产生了深深的向往,表达了在现实困境中寻求精神慰藉的愿望,同时也流露出对改变现状的期待和努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社会不公和民生疾苦的关注,以及在困境中寻求精神寄托的情感状态,具有较强的社会批判性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