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闻南池上,有石来自英
宋 · 赵蕃
论石如论玉,贵德不贵名。
形似偶尔同,未妨聊置评。
呜呼禹甸破,土贡久莫并。
问公安取此,万里随南征。
向来四方游,束书与俱擎。
愧彼钱马癖,寄我山林盟。
风流蕲州守,夙有能诗声。
见之谥以芝,用意真不轻。
谓公许器质,一再临专城。
宜为斋房秀,作瑞于圣明。
未应如商山,寂寞身中清。
须公力勉旃,石亦当与荣。
念我匪能赋,徵索见公情。
又惟此必诗,落笔空汗生。
传闻南池上,有石来自英。
我虽未识面,想像犹弟兄。
形似偶尔同,未妨聊置评。
呜呼禹甸破,土贡久莫并。
问公安取此,万里随南征。
向来四方游,束书与俱擎。
愧彼钱马癖,寄我山林盟。
风流蕲州守,夙有能诗声。
见之谥以芝,用意真不轻。
谓公许器质,一再临专城。
宜为斋房秀,作瑞于圣明。
未应如商山,寂寞身中清。
须公力勉旃,石亦当与荣。
念我匪能赋,徵索见公情。
又惟此必诗,落笔空汗生。
传闻南池上,有石来自英。
我虽未识面,想像犹弟兄。
注释
禹甸:古代指大禹治理的地方,泛指中原地区。土贡:古代地方向朝廷进献的土产。
公安:地名,在今湖北,诗中代指取石之人。
南征:向南方远行。
束书:携带书籍。
钱马癖:爱好钱财和骏马。
山林盟:向往自然,淡泊名利的心愿。
风流:形容人的风采和才情。
能诗声:擅长诗歌的名声。
斋房:书房或清净之地。
商山:古代隐士居住之地,象征隐居生活。
匪:同非,不是。
赋:此处指作诗。
徵索:寻求,索取。
英:优秀,杰出。
翻译
评价石头如同评价玉,看重品德而非虚名。形状相似只是偶然,不妨暂且给予评价。
唉,大禹治水后,各地特产不再统一。
请问您为何要取此石,长途跋涉随您南征。
以往您游历四方,总是带着书籍随行。
您的爱财好马之心让我惭愧,却与我共享山林之志。
蕲州太守风流儒雅,早有诗人美誉。
见到这石头,便赐予芝的美名,用心之重非同一般。
人们称赞您的器量和品质,多次担任地方长官。
这石头应成为清雅居所的装饰,为圣明时代带来吉祥。
不应效仿商山隐士,孤独清苦。
请您努力,石头也会因您而荣耀。
我虽无诗才,但您的深情厚意可见。
又因这必须写诗,提笔间满是汗水。
听说南池边有块奇异的石头,虽未谋面,却仿佛兄弟。
我虽未识其面,心中已视其为亲人。
鉴赏
这首宋诗是赵蕃对友人周江州拥有灵壁石的赞美和赠诗。诗人首先将石头比喻为玉,强调品质而非名望的重要性,认为石头的内在美德比其外表更为珍贵。他提到禹甸时期,这样的奇石并非常见,而周江州却能万里迢迢将其获取,可见其眼光独到。
诗人回忆周江州曾带着书籍四处游历,表现出高尚的品格,不同于追求物质财富之人。他对周江州的评价很高,称其为风流的蕲州守,有诗才,且对其在官位上的表现寄予厚望,希望他在任内能为朝廷带来吉祥。
诗人自谦没有赋诗的能力,但为了表达对周江州的敬意,还是提笔创作了这首诗,甚至为此感到汗颜。他还提及南池上有一块来自英地的石头,仿佛与周江州有着兄弟般的缘分。
最后,诗人鼓励周江州要珍惜这块石头,让它与他的荣耀相得益彰,同时表达了对周江州未来仕途的期待,希望他不会像商山四皓那样选择隐居,而是能在仕途上有所作为。整首诗情感真挚,对友人的赞赏和期许贯穿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