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知身作祟,何用食为妖
出处:《挽正字南仲四首 其三》
宋 · 周文璞
珠璧方辉耀,菁华未寂寥。
极知身作祟,何用食为妖。
牺象收儒庙,箫笳咽市桥。
伤心纱帽冷,三径雨潇潇。
极知身作祟,何用食为妖。
牺象收儒庙,箫笳咽市桥。
伤心纱帽冷,三径雨潇潇。
注释
珠璧:比喻珍贵的物品或人才。菁华:精华,指事物最宝贵的部分。
身作祟:自身的行为带来灾祸。
食为妖:食物被赋予了不好的寓意,可能指过度贪食或食物带来的问题。
牺象:祭祀用的偶像或象征物。
儒庙:古代祭祀孔子的场所,象征儒家文化。
箫笳:两种古代乐器,此处可能象征哀乐或凄凉的气氛。
纱帽:古代官员的官帽,这里可能代表仕途或身份。
三径:古代隐士住处的代称,此处可能暗示孤独或退隐的生活。
潇潇:形容雨声或凄凉的景象。
翻译
珍珠和美玉正闪闪发光,精华并未消沉。深知自身的罪过,何必再让食物成为灾祸的源头。
祭祀的偶像被收回儒庙,箫笛声在空荡的街市上回响。
心中悲凉,头戴纱帽感到寒冷,独自走在雨中的小径上,凄风苦雨不断。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周文璞所作的《挽正字南仲四首》中的第三首,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悼之情。诗中以“珠璧方辉耀”起笔,比喻逝者生前的才华如同明珠般光彩照人,但“菁华未寂寥”又暗示了其英年早逝,才华未能得到充分展现。接着,“身作祟”暗指逝者之死并非自然老去,而是过早地离开了人世,诗人质疑为何会有这样的不幸。“食为妖”可能寓言了某种不幸的遭遇或疾病的折磨。
“牺象收儒庙”描绘了逝者被尊崇于学府之中,象征其学问受到后人的敬仰。“箫笳咽市桥”则通过乐器的哀音,渲染出城市街头的凄凉氛围,寄托了人们对故人的怀念和哀思。
最后两句“伤心纱帽冷,三径雨潇潇”,以“纱帽”代指官员的服饰,表达出诗人自身的哀伤和对逝者官位的惋惜。而“三径雨潇潇”则以雨声衬托出环境的寂静和内心的孤寂,形象地传达了诗人对亡友的深深怀念和无尽的哀思。整体上,这是一首情感深沉、意境悲凉的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