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得公尸不来燕,自是诸侯皆望风
王室堂开秋意深,匆匆瑞气排群阴。
插空仪物望不断,文采高下成遥林。
铁衣十万熊罴勇,忽拥天衢海涛动。
两序朱帘语相庆,皆谓君王能绍圣。
昭昭神考体天德,昔向明堂布仁政。
君王欲报天地恩,乃修宗祀开端门。
玉辂亭亭张日月,中望尧云降天阙。
清宫行事斋心微,默与神交谁得知。
献飨归来待祠殿,上帝先从道心见。
龙衣登降天香浓,一片钧天庭燎中。
振鹭于飞佩声响,恍如三代观臣工。
先皇基绪既肯构,配侑岂或惭高穹。
安得公尸不来燕,自是诸侯皆望风。
奏歌已荐致和乐,饮受乃酢持盈功。
晓来忽听道傍语,从此天观观九叙。
琐琐愚臣何所补,只愿献诗归乐府。
鉴赏
这首诗《贺拜罢南郊献诗》由宋代诗人黄裳所作,通过丰富的想象与象征手法,描绘了皇帝在南郊祭祀天地后,返回朝廷的场景,以及诗人对这一盛事的感慨。
首句“中天台上闻天语”,以“中天台”象征皇帝与天神沟通的神圣场所,暗示皇帝即将接受天命,准备下凡人间履行其神圣职责。“将下人间会真主”则预示着皇帝即将开始治理国家,实现与民众的直接联系。
接着,“王室堂开秋意深”描绘了皇帝返回皇宫时的季节景象,秋意深沉,象征着收获与成熟,同时也寓意着国家治理的稳定与繁荣。“匆匆瑞气排群阴”则以“瑞气”象征吉祥与好运,预示着皇帝的到来将驱散一切阴霾,带来和平与繁荣。
“插空仪物望不断,文采高下成遥林”描绘了皇帝仪仗队的壮观景象,通过“遥林”的比喻,展现了皇帝仪仗队的宏伟与庄严,同时也暗示了皇帝治国理念的深远与广泛影响。
“铁衣十万熊罴勇,忽拥天衢海涛动”以“铁衣”、“熊罴”等形象,描绘了皇帝军队的威武与勇猛,以及其行动对自然界的震撼,象征着皇帝治国的决心与力量。
“两序朱帘语相庆,皆谓君王能绍圣”描述了皇帝返回皇宫后,宫廷内外的欢庆场景,表达了人们对皇帝继承圣德、延续盛世的期待与祝福。
“昭昭神考体天德,昔向明堂布仁政”回顾了先帝的德行与治国理念,强调了皇帝继承并发扬光大的重要性。
“君王欲报天地恩,乃修宗祀开端门”表达了皇帝感恩天地,决心通过祭祀祖先,巩固国家根基,维护社会稳定。
“玉辂亭亭张日月,中望尧云降天阙”描绘了皇帝乘坐华丽的玉辂车,日月辉映,象征着皇帝的尊贵与神圣,同时预示着皇帝将得到上天的庇佑。
“清宫行事斋心微,默与神交谁得知”表达了皇帝在宫中进行祭祀活动时的虔诚与内心的平静,以及与神灵沟通的神秘与不可言喻。
“献飨归来待祠殿,上帝先从道心见”描述了皇帝在完成祭祀后,回到祠殿等待上帝的启示,体现了皇帝对神灵的敬畏与对道德的追求。
“龙衣登降天香浓,一片钧天庭燎中”描绘了皇帝穿着龙袍,在祭坛上进行仪式,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香气,象征着神圣与庄严。
“振鹭于飞佩声响,恍如三代观臣工”通过“振鹭”飞翔的声音,以及“臣工”的形象,表达了皇帝对古代贤臣的敬仰,以及希望自己的统治能够达到与古代帝王同样的高度。
“先皇基绪既肯构,配侑岂或惭高穹”表达了对先帝基业的继承与发扬,以及对神灵的尊敬与感激。
“安得公尸不来燕,自是诸侯皆望风”表达了诗人对公卿大臣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像古代的诸侯一样,跟随皇帝共同治理国家。
“奏歌已荐致和乐,饮受乃酢持盈功”描述了皇帝在祭祀后的音乐表演与宴饮,以及对国家和谐与稳定的贡献。
“晓来忽听道傍语,从此天观观九叙”表达了诗人对皇帝南郊祭祀活动的感慨,以及对国家未来的美好展望。
“琐琐愚臣何所补,只愿献诗归乐府”表达了诗人作为普通臣子的谦逊与自知之明,以及希望通过诗歌表达对皇帝与国家的祝福与支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与象征手法,生动地描绘了皇帝南郊祭祀的盛大场面,以及诗人对此的感慨与祝福,展现了宋代宫廷文化的辉煌与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