嚼蜡已能忘世味,画脂那更惜时名
出处:《示董伯懿》
宋 · 王安石
穿桥度堑祇闲行,咏石嘲花亦漫成。
嚼蜡已能忘世味,画脂那更惜时名。
长干里北寒山紫,白下门西野水明。
此地一廛须卜筑,故人他日访柴荆。
嚼蜡已能忘世味,画脂那更惜时名。
长干里北寒山紫,白下门西野水明。
此地一廛须卜筑,故人他日访柴荆。
拼音版原文
注释
穿桥:过桥。度堑:越过沟壑。
祇闲行:随意漫步。
咏石嘲花:吟咏石头嘲笑花朵。
嚼蜡:比喻无味或厌倦。
忘世味:忘记世俗的味道。
画脂:描绘脂彩(比喻艺术创作)。
惜时名:在意时间与名声。
长干里:地名,古代南京的一条街道。
寒山:寒冷的山。
紫:紫色,形容山色。
白下门:古代南京的城门。
野水明:野外的水面清澈。
一廛:一小块土地,指房屋。
卜筑:选择并建造居所。
故人:老朋友。
柴荆:简陋的篱笆茅舍。
翻译
漫步过桥越沟壑,吟咏石头嘲笑花朵也是随意之作。咀嚼蜡味已能忘却世俗的味道,描绘脂彩又何必在意时间与名声。
长干里北面的寒山显现出紫色,白下门外西边的野外水面清澈明亮。
我在这里选一处小屋居住,期待老朋友日后来访时能见到简陋的篱笆茅舍。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闲适自得的山水生活场景,诗人通过对自然美景的咏叹和个人情感的抒发,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淡泊明志的情怀。
“穿桥度堑祇闲行”一句,设定了诗人在自然中自由漫步的情境,“堑”指的是田间的小道,这里与“桥”相呼应,表现出一种不受拘束的悠然心态。
“咏石嘲花亦漫成”则显示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欣赏和陶醉,他不仅仅是观赏,更是在内心深处与之融合,达到了一种超越常人的境界。
接下来的“嚼蜡已能忘世味,画脂那更惜时名”两句,更深化了这种脱俗思想。“嚼蜡”喻指专注而不知疲倦,“画脂”则是对艺术创作的执着。诗人通过这两种形象,表达了一心向道、不为世俗所扰的决心和态度。
“长干里北寒山紫,白下门西野水明”一联,以鲜明的景色描绘,将读者带入一个宁静而生机勃勃的自然环境中。这里的“长干里”、“白下门”等地名,或许是诗人心中的某个理想之所,亦或是实指宋代某处风景。
最后,“此地一廛须卜筑,故人他日访柴荆”两句,则透露出一种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期待。诗人似乎在谋划着自己的隐逸生活,或许是在规划一个可以远离尘世、与自然为伴的地方。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水之美的描绘,表达了诗人超脱红尘、追求心灵自由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