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人坐数息,瞑久息愈迟
出处:《月出一首》
宋 · 刘一止
东峰高如屏,月出久未知。
竹影忽上窗,淡台时参差。
幽人坐数息,瞑久息愈迟。
举目月在窗,便觉心境移。
平生浪纷扰,自省黠半痴。
岁晚得此身,终焉以为期。
山中有寒暄,我不记四时。
乐此见有初,非关未忘诗。
竹影忽上窗,淡台时参差。
幽人坐数息,瞑久息愈迟。
举目月在窗,便觉心境移。
平生浪纷扰,自省黠半痴。
岁晚得此身,终焉以为期。
山中有寒暄,我不记四时。
乐此见有初,非关未忘诗。
鉴赏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刘一止所作,名为《月出一首》。诗中描绘了诗人独自静坐于夜色之中,月光透过窗户洒在竹影之上,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诗人通过观察月光的变化,反思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状态,表达了对自然与内心的深刻感悟。
首句“东峰高如屏,月出久未知”描绘了月升之时,诗人站在东峰之上,月光初现却未察觉的情景,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对外界事物的淡然态度。接着,“竹影忽上窗,淡台时参差”一句,通过竹影在窗户上的投射,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静谧与朦胧之美。
“幽人坐数息,瞑久息愈迟”描述了诗人静坐于夜色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呼吸变得越来越缓慢,暗示了他内心的平静与放松。而“举目月在窗,便觉心境移”则表达了月光的照耀使诗人的心境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
后两句“平生浪纷扰,自省黠半痴”是诗人对自己一生经历的反思,认为自己曾有过许多无谓的纷扰与困扰,但经过自我反省,认识到其中一半是聪明之举,一半则是愚蠢之行。这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岁晚得此身,终焉以为期”表明诗人到了晚年,终于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满足,将此作为人生的终点与目标。最后,“山中有寒暄,我不记四时”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四季更替的淡然态度,认为在山中生活的每一天都充满了和谐与安宁,无需刻意记住季节的变化。
“乐此见有初,非关未忘诗”则点明了诗人享受这种简单而纯净的生活方式,并非因为忘记了诗歌,而是因为他找到了比诗歌更为重要的东西——内心的平静与自然的和谐。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月光、竹影、呼吸等自然现象的细腻描绘,以及诗人内心世界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内心的深刻感悟,以及对简单、纯净生活的追求与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