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填壑老我存,死者长乐生者饥
出处:《靳庄行》
明 · 吕坤
长清六月才禾黍,大家小家愁无雨。
草根挑尽木如冬,又见探雏啖野鼠。
沙中稚子哭欲绝,阿爷卧路不能语。
三年长饿一息在,那复余情念儿女。
破屋一叟捣榆皮,我问捣之欲何为?土性多沉糠性浮,榆末和之可为糜。
极知强活能几时,暂于肠胃勉撑持。
妻子填壑老我存,死者长乐生者饥。
恸哭无声但有泪,瘦骨令人摧肝脾。
道旁一庙有神坐,黄金为身受香火。
草根挑尽木如冬,又见探雏啖野鼠。
沙中稚子哭欲绝,阿爷卧路不能语。
三年长饿一息在,那复余情念儿女。
破屋一叟捣榆皮,我问捣之欲何为?土性多沉糠性浮,榆末和之可为糜。
极知强活能几时,暂于肠胃勉撑持。
妻子填壑老我存,死者长乐生者饥。
恸哭无声但有泪,瘦骨令人摧肝脾。
道旁一庙有神坐,黄金为身受香火。
拼音版原文
鉴赏
这首明代诗人吕坤的《靳庄行》描绘了明朝时期农村生活的艰辛与困苦。诗中通过长清六月无雨,稻谷未熟,人们连草根都挖尽以度日的场景,展现了农民的生存危机。"探雏啖野鼠"更是揭示了饥饿到极点的悲惨境地。小孩在沙中哭泣,老人虚弱无力,甚至无法言语,生活到了极限。
诗人笔下的家庭,父亲为了家人勉强维持生命,捣榆皮为食,尽管知道这样的日子难以长久,但仍尽力支撑。然而,这种勉强维持的结果是妻儿老小的悲惨命运,生者忍饥挨饿,而死者则得以解脱。诗人的情感深沉,通过无声的恸哭和瘦骨嶙峋的形象,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深深忧虑。
最后,诗人将视线转向路边的庙宇,神像被黄金装饰,接受人们的香火供奉,形成鲜明的对比,反映出社会贫富悬殊,底层人民的苦难无人问津。整首诗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笔触,揭示了明朝社会的不公与民生的艰难,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