羁旅关东来献书,还曾题柱宿匡庐
出处:《张三馆有前岁赴举时题字处作 其一》
宋 · 刘敞
羁旅关东来献书,还曾题柱宿匡庐。
自知不及相如健,重到曾无驾驷车。
自知不及相如健,重到曾无驾驷车。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刘敞所作的《张三馆有前岁赴举时题字处作》(其一)。诗中描绘了诗人张三馆在关东为献书而行,途中曾住宿于庐山(即匡庐),表达了对过往经历的回忆与感慨。
首句“羁旅关东来献书”,点明了张三馆的行程目的——为了献书而远赴关东。这里的“羁旅”二字,既描绘了旅途的艰辛,也暗示了诗人可能背井离乡、独自一人的情境。
次句“还曾题柱宿匡庐”,则转而描述了张三馆在庐山的住宿经历。庐山,作为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常游之地,这里不仅有着美丽的自然风光,也是文人雅士寄情山水、抒发情怀的地方。“题柱”典出《汉书·苏武传》,原指苏武被匈奴扣留期间,在匈奴使臣的柱子上题诗以表心志。此处借指张三馆在庐山住宿时,或许也有感而发,留下了文字的痕迹,寄托了他内心的情感。
后两句“自知不及相如健,重到曾无驾驷车”,则是诗人刘敞对张三馆行为的评价与感慨。通过对比,诗人指出张三馆虽然有献书的壮志,但与汉代才子司马相如相比,体力和行动力显然有所不及。同时,“重到曾无驾驷车”一句,暗含了对张三馆再次回到庐山时,没有豪华的交通工具,只能步行或乘坐简陋车辆的描述,进一步强调了旅途的艰辛与朴素的生活态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对比,展现了张三馆献书之旅的艰辛与执着,以及诗人对其行为的深刻理解与感慨。诗中蕴含着对理想追求的坚韧精神和对自然美景的深情赞美,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个人命运与社会理想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