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本无说,于公亦何为
出处:《次韵李舍人》
宋 · 邓肃
道山文章伯,杖履作幽栖。
笔砚为戏事,业落翻墨螭。
平生百万言,定相初不离。
更怜世间士,尘网深相闱。
笑踵双林辙,誓破万夫疑。
八面列神王,剑戟森携持。
怒目干龙宫,机缄绝谋惟。
佛语浩无际,天地如可弥。
笑谈一转毕,璿玑时未移。
见者皆了了,钝根化神机。
不然分三藏,谁能俱不遗。
白头钻故纸,底是出头时。
此恩今欲报,四顾将谁依。
在佛本无说,于公亦何为。
珍重谪仙人,登山力未疲。
天涯渺万里,著处即为归。
随缘作赞叹,妙语何奇奇。
置之天壤间,千古无敢非。
我生多肉障,烦公示宝篦。
请作一言蔽,牟尼即仲尼。
笔砚为戏事,业落翻墨螭。
平生百万言,定相初不离。
更怜世间士,尘网深相闱。
笑踵双林辙,誓破万夫疑。
八面列神王,剑戟森携持。
怒目干龙宫,机缄绝谋惟。
佛语浩无际,天地如可弥。
笑谈一转毕,璿玑时未移。
见者皆了了,钝根化神机。
不然分三藏,谁能俱不遗。
白头钻故纸,底是出头时。
此恩今欲报,四顾将谁依。
在佛本无说,于公亦何为。
珍重谪仙人,登山力未疲。
天涯渺万里,著处即为归。
随缘作赞叹,妙语何奇奇。
置之天壤间,千古无敢非。
我生多肉障,烦公示宝篦。
请作一言蔽,牟尼即仲尼。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文章伯:文章大师。杖履:手杖和鞋子,代指行走。
墨螭:墨色的蛟龙,比喻深沉的才华。
尘网:比喻世俗的束缚。
双林辙:佛教故事中的双林,此处指修行之路。
万夫疑:众人的疑惑。
璿玑:古代星宿名,这里比喻时光。
钝根:愚钝的根性。
三藏:佛教经典,分为经、律、论三部分。
故纸:泛指古籍。
牟尼:佛教中的佛陀。
仲尼:孔子的别称。
翻译
他是文章大师,选择隐居生活。以笔墨为乐,创作如同游戏,成就却如墨螭般深沉。
一生写下百万言,始终坚守初心。
更同情世间读书人,深陷尘世的束缚。
笑谈中踏上双林之路,决心消除众人疑惑。
他像八面神王,手持剑戟,威严无比。
目光直视龙宫,智慧深藏不露。
佛理广博无边,仿佛天地也可包容。
谈笑间一切结束,时光并未流逝。
见到他的人,都能领悟,即使是愚钝之人也能开悟。
若非佛法三藏,无人能全然领悟。
白发皓首钻研古籍,何时才能解脱。
这份恩情想要回报,但环顾四周,却无依靠。
在佛眼中并无说教,对世人又能如何。
尊敬这位谪仙,即使登山也不觉疲惫。
尽管天涯海角,何处都是他的归宿。
随缘赞美他的智慧,言语奇妙无比。
他的言论置于天地之间,千秋万代无人否定。
我生多有障碍,烦请你以佛法之针,揭示真理。
请用一句话概括,他就是牟尼,亦如孔子一般伟大。
鉴赏
诗中描绘的是道山文章伯的高逸生活,他手持拐杖,脚踏草履,隐居于幽深之处,将笔砚视为儿戏,将业绩抛诸脑后。他生平百万言论,始终不离初衷。诗人更感怜悯那些被尘世网罗深陷的士人。文章伯笑谈中踩过双林辙路,誓要破除万夫之疑难。
八方神王列阵剑戟相持,他怒目而视,龙宫机谋已定。佛家的言语浩如无际,天地之间犹如可弥补。笑谈一转即毕,璿玑之时未曾移动。见到他的人都了然于心,钝根化作神机,不然便分三藏,谁又能不遗忘。
白发已钻研故纸,那是出世之时。此恩欲报,又四处寻依靠。不在佛门本无所说,对公亦何所为。珍重那谪仙人,他登山力气未有疲惫。天涯渺茫万里,所到之处即为归宿。
随缘作赞叹,妙语奇特不凡。置于天地之间,千古以来无人敢加非议。我生来肉身障碍多烦,请公示我宝篦一言。求牟尼(佛祖)即是仲尼(孔子),希望以一言蔽盖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