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谢公墩,朝朝长在门
尽道人老不如旧,谁信旧人老亦好。
秋菊总开旧岁花,人今但把新人夸。
不见旧日龙山帽,至今犹共说孟嘉。
去年我犹在阴山,今年尔复在江南。
傍人错指前身是,一是文殊一瞿昙。
花开于我复何有,人世那堪逢重九。
举头望见钟山高,出门便欲跨牛首。
袁生袁生携我手,欲往何之仍掣肘。
虽有谢公墩,朝朝长在门。
虽有阶前塔,高高未出云。
褰裳缓步且相随,一任秋光更设施。
天生我辈必有奇,感加雅意来相期。
入门秋色上高堂,烹茶为具呼儿郎。
欢来不用登高去,扑鼻迎风尊酒香。
子美空吟白发诗,渊明采采亦徒疲。
何如今日逢故知,菊花共看未开时。
鉴赏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李贽所作,名为《九日同袁中夫看菊寄谢主人》。诗中以菊花为引线,描绘了时光流转、人事变迁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友情和自然美景的珍视。
首句“去年花比今年蚤,今年人比去年老”点明了时间的流逝,去年的花比今年早开,而今年的人却比去年显得苍老,暗示着岁月不待人的道理。接着,“尽道人老不如旧,谁信旧人老亦好”两句,通过对比,表达了对老友的怀念与珍惜之情,认为尽管人会变老,但旧情依旧美好。
“秋菊总开旧岁花,人今但把新人夸”进一步强调了自然界的循环与不变,即使是在秋天,菊花依然绽放着旧年的花朵,而人们却往往只关注新事物的夸耀。这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也暗含了对社会现象的反思。
“不见旧日龙山帽,至今犹共说孟嘉”引用历史典故,将个人情感融入历史人物的故事之中,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底蕴。这里提到的“龙山帽”和“孟嘉”,都是古代文人雅士的象征,通过这一典故,诗人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去年我犹在阴山,今年尔复在江南”两句,直接点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去年诗人还在北方的阴山,今年则到了南方的江南,体现了人生的漂泊与变化。
“不见旧日龙山帽,至今犹共说孟嘉”之后,诗人开始转向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开门便欲跨牛首”一句,生动地描绘了想要走出门,前往山中欣赏自然风光的情景。
“袁生袁生携我手,欲往何之仍掣肘”两句,表达了诗人希望与朋友一同探索未知世界的愿望,但又因某些原因未能如愿,流露出一丝遗憾。
“虽有谢公墩,朝朝长在门。虽有阶前塔,高高未出云”通过描述谢公墩和门前的塔,以及未被云遮挡的高塔,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同时也寓意着对理想追求的坚持。
最后,“入门秋色上高堂,烹茶为具呼儿郎。欢来不用登高去,扑鼻迎风尊酒香”几句,描绘了诗人与朋友相聚的温馨场景,通过烹茶、呼儿郎等细节,展现了生活的乐趣和友情的温暖。
整首诗以菊花为线索,贯穿了对时间、空间、自然、友情的思考,语言流畅,情感真挚,既有对过往的回忆,也有对未来的期待,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人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