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穷诈转出,兽窘恣咆哮
出处:《咏怀三十四首》
明 · 王廷陈
天网掩八荒,翔走尽其曹。
大人操利刃,挥网使奔逃。
杀获岂不多,贵有疏释条。
浑沌凿已久,胥庭徂复遥。
刑书代附益,权家纷猬毛。
跬步置一阱,荼苦动见遭。
民穷诈转出,兽窘恣咆哮。
介者不慕饰,胥靡岂惮高。
无令自弃民,生此全盛朝。
大人操利刃,挥网使奔逃。
杀获岂不多,贵有疏释条。
浑沌凿已久,胥庭徂复遥。
刑书代附益,权家纷猬毛。
跬步置一阱,荼苦动见遭。
民穷诈转出,兽窘恣咆哮。
介者不慕饰,胥靡岂惮高。
无令自弃民,生此全盛朝。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王廷陈的《咏怀三十四首》中的第六首,以深沉的笔触描绘了社会的不公与人性的挣扎。诗中以“天网”象征着社会的规则与秩序,但在这张大网之下,无论是飞禽还是走兽,都难以逃脱被捕捉的命运。这不仅指自然界中的生物,更暗喻了社会中的人们,无论地位高低,都无法完全避免命运的安排。
诗的前半部分描述了权力者(“大人”)利用手中的权力,通过制定严苛的法律和规则(“利刃”、“刑书”),将社会成员置于网罗之中,使得许多人成为牺牲品。“浑沌凿已久,胥庭徂复遥”两句,运用了神话传说中的混沌世界与胥庭(古代官署名)的对比,表达了对社会秩序长久以来存在的不满与批判。
后半部分则进一步揭示了社会不公的深层原因——权力的滥用与利益的追逐。权力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不断增设规则(“跬步置一阱”),使得人们在生存的道路上步步维艰,甚至无辜者也难逃厄运(“荼苦动见遭”)。诗中提到的“介者”(可能指有节操的人)和“胥靡”(古代刑徒)的形象,反映了在高压社会下,仍有坚守自我原则与尊严的人存在,但他们也不得不面对生活的艰辛与挑战。
最后,“无令自弃民,生此全盛朝”一句,表达了诗人对社会中那些因生活所迫而放弃自我、失去希望的普通民众的同情与关怀。全诗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剖析,展现了诗人对公平正义的渴望以及对弱者的深切同情,体现了其深厚的人文关怀。